收看立法會會議直播,是最能直接地了解孰賢孰佞的方法。可是,對很多不用心於其中的人而言,會議內容很沉悶,球來球往,民建聯成員﹑泛民成員﹑局長們都好像各有各道理,不易聽出真象。於是,便退一步看表達方式吧。黃毓民﹑陳偉業和梁國雄三位,行為暴力,語氣過激,顯擺著不文明的模樣,煞是難看,那些西裝畢挺的,慢條斯理地講,又不會引經據典大拋理論,便易明得多了。
的確,在香港,激進派得不到主流民意的認同,「掟蕉」之舉,可能有點不堪入目,那我們不妨細聽另外一些溫文爾雅的弱質女流的發言,評價甚麼崗位的薪金,是否白支。
昨日的議程,與中小學教科書價格高企有關。教育是促進社會流動性改變社會成分結構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十二年免費教育,亦已成法。可是,說是免費,並不代表香港的家長就此便無憂無慮,只須把資金全擠在小提琴游泳劍擊裡,書簿費用的負擔還是很重。作為過來人,同時也替過中小學生補習過,我最不滿的,是跳過課文不教。先不論現今的課文水準如何,書商既是按教育局制定的指引製作教材,從第一至第十二課,從兒童新詩到記敘文,都必是學生能懂老師能授的。然而,校方經常只教三分一,完了第一課,就跳到第四課,然後第六課﹑第九課﹑第十三課,若此書價目為一百元,能回本的,不足五十元。當然,校方又會說,個別課文他們鼓勵家長在家和孩子自習,以免造成浪費,這不又是將屬於學校的責任間接地卸到坊間的私人補習市場?補習費又是一筆如流水東去。費解的是,既然學校認為老師沒有能力教完所有課文,為甚麼又要家長年年購買上中下冊這麼的多?是不是最讓孩子受益的,被無恥的出版商強行分拆在三或四冊,於是金錢非花不可?是不是學校和出版社之間有利益輸送?還是貪圖他們「送贈」的教材?羊毛畢竟出自羊身上,學校若與商賈而非家長連線,又是一禍。
傳統教科書的需求,已經日減,是鐵一般的事實。它已不再是現今學生的知識主要來源,每年作小修小改又出版新版,要更新時事,讀報看書還來得比較乾脆。說到教育制度以考試為本,補習天王天后會印製自家notes,學校老師都自備額外教材工作紙,教科書除了雜誌紙的紙質之外,還有甚麼能敵?而優良紙質又徒令成本更重,釀成不合理加幅,最後又轉嫁到家長身上。
會議內,何秀蘭建議,開放競爭,還說了一段紋路清晰的續論。嘴含飯泥般的孫明揚拒絕建議,認為不可行。明明,「小政府,大市場」早晚掛在唇上。余若薇問,為甚麼教科書內容一定要完全正確。她表示,現今世代沒有學生不用電腦,資訊信手拈來,讓學生自發學習多點搜集資料而減低對教科書的依賴,若有錯誤然後由老師教導指證,也是辦法。孫明揚便體貼地解釋,老師們會投訴工作量多,而電子版教科書可以分擔他們的工作量。這是一個極度不負責任不合道理的答案。
香港的老師之所以叫苦連天又跳樓又崩潰,其因不在於學生過分好學,而在考試制度朝令夕改和校政紊亂,一心春風化雨作育英才的,怕的只是學生的靜默和「鵪鶉」,學生肯纏擾他們求學問,他們必然感到十分安慰。因為通識科的增設﹑SBA的安排﹑文憑試的改變(還未講國民教育),他們被迫學習和適應,專長科目缺乏時間繼續進修,時間花在鑽研考評局的難測心意和新式試題,教育的本義早被只懂讓自己的子女放洋留學的高官扭曲。另外,電子版教科書能減輕他們壓力的說法,亦沒有說服力,轉了載體,內容不變,卷還是要改,不過變成了不是手握紅筆而是滑鼠,時間能省多少?陳淑莊說,由政府負責出版吧,孫明揚回應,按政府做法,都是招標外判,最後都是現時的書商來投標。又是外判,又是成立專責小組積極檢討研究優化,又是審慎樂觀務實觀望。特區政府的眾多大弊病之一,就是胡亂外判而不監察質素,規管品質,但求有人「認頭」,得過且過,無能無恥至極,還好意思堂而皇之的以之為由大條道理的解答議員提問,怎不貽笑大方。
電子版教科書目前可見的最大優點,是莘莘學子不用背著重甸甸的大書包來回學校,其餘的細節,得再作研究。我不得不懷疑到底孫明揚和電子書商之間是否有利益輸送,按只知逃避問題而非解決問題的他的說法,那以後電子書成熟了後,必然又會出現壟斷的情況,到時候,是否得製作納米技術或太空智能教科書來迫電子教科書降低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