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勿插,初見於論壇自貼版的帖文,後見於不少水平有限的社會時事評論的結尾,無獨有偶,用上此四字的人,都是鴕鳥是鵪鶉是懦夫,務必避免以弭平紛爭的「和事佬」自居,自取其辱。
在網絡上見過不少年輕男女的自拍分享帖文是這樣的。題目和內文都是火星文,一堆星星心心符號加大型字體「招FD子」先禮後兵,拉到頁底,真人露相,照片裡的樓主,不但妝化得濃,還戴上了口罩,或以手掩半臉,喬裝兼易容,最後還高舉一句不喜勿插——即是你不讚許認同不是他們的盟友的話就請直接按「上一頁」離開,不必多言。我插,我怎麼插,我連閣下是醜是美是肥是瘦都毫無概念,怎談得上喜不喜歡然後插。
這些小眾樂於活在他們互相讚美的小圈子裡品評彼此的無樣有圖作品賺取廉價自信,沒所謂,但切磋知識交流時事看法,是不可能永遠平添一句不喜勿插為擋箭牌的。言論自由,每個人都有,這是和諧社會的表現,的確,但不要在別人駁斥或回應之時,說這是你的個人看法,請不要干涉。後續的真理越辯越明,是令社會進步的步驟,是在和諧之後必須要繼續進行的,逃避和拒絕被批評被指正,是經受不起挑戰的姿態,在池中游,永遠划不出海。
有人說,其實很多社運人士和遊行者都相當不中立,因為他們只看蘋果,不看文匯。有人說,其實紛亂鬥爭已經夠多,不要再徒生事端。有人說,警察也不過是「搵食啫」,何苦要為難他們破壞他們的交通工具。沒問題,你若有你的道理支撐你的說法,那便站出來和挑戰者對奕,最重要的是你能有組織力表達所想,連有論據有論點的架構也搬不出來,一直偷換概念的辯論,拋下隻言片語「好盲目囉」﹑「係咁架喇」﹑「做完又點」是沒有意義的。當你不敵敗陣,便該學習不恥不問,接納別人的一套,以換日後勝利。關掉大門,便只有坐井觀天,坐以待斃。
一個人夠無知夠厚顏是值得佩服的,道德是最重的包袱,拖拉著每個有良知的人,能夠放下,自然便吃得開。如今特區政府面對市民的態度正是如此獨行獨斷,這個醜婦有她關起門來處事的手法,家翁蟻民管不得見不得。香港要被西環滲透,中港融合,曾蔭權要豪花公帑外遊,貪盡任期之內最後油水,梁振英要僭建不講誠信,要五局十四局要推動廿三條立法,睜著眼講大話稱無論市民的訴求是關於政治、社會抑或民生,都會與民共進退,爭取達到目標。你們儘管怨氣難平吧,再不喜,也只能上上街,或在網絡上大放厥詞,輕輕的插,有如擦頸而過的流彈,於它無損,管治威信民意調查,Who Fucking Cares。
但政治,不是三男二女,不是香討。當事務與大眾息息相關,大眾便有知情權有監察權有批評權,理應想插便插,而政府亦應開放渠道,而不是安排好提問市民安排好棋局做「落區show」然後急急腳踉蹌鬆人。溫和表達訴求固然很君子,但無的放矢也是一種方式,狂言也是知無不言,此派覺得彼派的表達方式有誤,儘管插,然後另一方回擊,然後其他人看短兵相接的好戲。為甚麼自古以來,廣開言道從善如流都是衡量中國歷代帝王賢德與否的標準,從齊威王到唐太宗,從唐太宗到康熙順治,一字咁淺——因為君主有多願意俯身獻菊花,治世便會有多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