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新高中學制三三四放榜,其實有多少名狀元,5**到底怎樣計算,已經不是最重要。
通識科的評核標準難以客觀,中史科的重要性減淡,等級調整含糊混淆……三三四學制內容是如何光怪陸離,其實早有很多人批評。最不能忽視的是,它的目的是否以港人利益為先,若否,則細則怎樣修正都是多餘而且無意義,一如今日全城熱議之國民教育。
上網翻查一下,就會找到一邊被強姦一邊還要「托大腳」的香港政府怎樣形容三三四學制。在特區政府第一次組織官員赴內地説明三三四學制的時候,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副秘書長陳嘉琪就明確表示,「希望此舉有助於內地公眾更好了解香港目前實行的中學及大學學制,幫助有意到香港就學的內地學生做好準備。」香港政府一直以糖衣包裝三三四學制,以誘使廣大市民上釣,咬他們的中港大融合之餌。他們帶著笑臉地形容三三四學制為與國際接軌的必須改革,以天使的面孔,遮掩魔鬼的內心,這種不折不扣的賣港行為,愧對七百萬港人,尤其是每個高官顯貴都把子女放洋留學這個現象,就足以推翻三三四學制一如他們所強調那麼優良的說法。
可恥的教育部門,就因為所作所為不必對廣大市民負責,就明目張膽的將魔鬼放在細節裡禍害莘莘學子,要新一代一輩比一輩不動腦和庸碌愚昧。的確,日本韓國台灣都是初中高中然後四年大學教育,而且香港政府也聲稱,三三四學制將得到歐美國家認可,但是,這三個亞洲國家的人,真的會對香港教育感到興趣,專誠來港就學令香港「國際化」?這三個國家的本土教育就那麼失敗,失敗到一個地步迫使自己國民要像香港一些考IB國際預科文憑科程的人那樣為了躲避普遍考試制度而逃亡?過往,也有港生到日韓台歐美升學,也不見得遇上了甚麼大困難,如今卻是混亂製造了,分數如何比對又未尋回公信力,麻煩徒添。機會總是等著有能力的人的,加上,舊制高考的國際認可性與難度相當高,因為修讀的是大學一年級的課程,(我還記得當時我那本中史教科書明寫著是大學本科參考書籍),不少考生更形容高考是「地獄」,如此高的規格,保證了考生的智力與毅力,根本看不到必須改革舊制的迫切性。
受影響的不只是學生,還有校方與老師。學校要分配專長非通識的老師配合學制,結果他們的專長就被荒廢,地理本科歷史本科的多年知識累積,都不再被重視。為了讓學生可以考取好成績,老師自己也成了一頭八爪魚,要像塊海綿般吸收知識,一時之間,好像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涉獵,但通識太闊,而人力太小。
在上位者喊喊口號總是容易,造下的孽通通由老師學生「埋單找數」,「通才教育」和「全人教育」,都是比空泛還要空泛的四字廢話,與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思想毫無共同處,與古希臘時期的博雅教育意念也「大纜都扯唔埋」,本來就斷了腿的人,不是扭扭關節就會健步如飛的。羅列歐美大學如何重視通識為據,都是模糊了焦點,別人的國家不隱惡揚善,香港的通識教育,則避重就輕,這就是分別。談到不提過去錯誤只向未來遠望的「今日香港」與「現代中國」單元,老師就難以處理——六四屠殺之殘暴,寫不進考卷上作為共產黨是進步無私團結的政黨的反證。逃避敏感話題,就等於登山只走下斜一段,總是舒舒服服不流汗的,但這樣就只會培養到被隔在現實之外的「全人」﹑「通才」。若這就是改變,我寧可在舊制裡,埋首中史與地理的筆記,先是背誦與思考,後再摸索千年歷史的流變,檢討三峽工程的利弊,古板地讀下去。
國之興亡,成也教育,敗也教育。作為上了岸拿了A的舊制高考考生神仙,細看這些年的教育政策朝令夕改,只有心酸。中共設下的巨大的佈局,超越大衛高柏飛。先是雙非落戶,後有幼子長成,適齡入學。在校所修,國民教育,愛國之後,還是愛國,故民族之情意重,公民之意識薄,新種「港生」是也。內地少年深造,大陸尖子進修,本地大學學位,課程資源,都被分薄,多管齊下,香港已完。簡而言之,就是幼稚園有一批雙非孩子,在搶奪完奶粉之後,就會升讀小學,接著中學期間,又會有一批大陸人來「銜接」本地課程,促進中港交流,最後,大陸聯考的優異生又會來讀香港的大學——尖子當然是不能拒絕的,於是所有院校照單全收,捨港生,留陸生,因為以能力為指標,所以香港的教育就不必再為香港人而存在。
香港應該為香港學生提供保障,置香港學生利益於第一位,這是最低的要求。當日我們沒有抵制三三四,迎來了今朝的亂局。如果今日我們截不住雙非,反對不住國民教育的話,五年左右,今日我所預言的,將會一語成讖,往後「廢青」將如雨後春筍,社會各界賢達請不必驚訝,繼續打包行李移民吧,香港必定會拚盡全力證明給所有人看,她怎樣被赤裸裸地大換血然後失去東方之珠光彩,觀眾看客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