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確冇走雞——《建黨偉業》

事隔一年,才看《建黨偉業》,不遲。它是一齣值得推薦的作品,集中港紅星於一身,具備商業大片排場,戰爭場景雖不多,但戰壕游擊尚算迫真,廠景也搭建得細心。若論資料文本與歷史脈絡,電影相當忠於史實,連溥儀宣佈退位之告詔,也與博物館中掛著的那卷一模一樣,大小事件如袁世凱逆流稱帝、張勳復辟、五四運動,當然沒出紕漏,所以,電影的用心就更昭然若揭——它以恰當的述史角度讓觀眾覺得內容合理,從而襯托「微調」了的人物行為言語形象,同時亮出愛國主義來提醒大家毋忘國民身分。

images (1)

導演雖然沒有為毛澤東額外添光環和英雄化,但適量的美化,還是少不免,單是找個五官端正氣質忠厚的劉燁來演,就是大大的修繕工程。

禿頭,的確是能令任何人都變醜的髮型,包括陳冠希或碧咸,所以搭在劉燁臉上,不算難看至死,已算不過不失。還記得我當初未涉毛澤東之事蹟,單看其肖像,已從沒覺得過他是個善人或學者或思想家,神態極不討喜,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俗不可耐,這是稚童腦中僅有的形容詞。《建黨偉業》裡的毛澤東,思想尚未塑成,彬彬有禮,談吐溫文,尚未認識馬列,不單有七分熱血三分英氣,還有血有肉得還跟少女楊開慧談情,與奪權殺人政治手段扯不上一點關係,跟我從刻板歷史書中蒐集而堆成的印象中的毛澤東,相去甚遠。他在電影裡的說話,相當溫和,最激烈的,已要數「全世界的無產者團結起來」,醜人,不由他來當。

項莊舞建黨之史,意在澤東。在正常化毛澤東(就當電影在還原他被權力腐化前的真貌吧)的同時,導演更刻意地醜化了李大釗和陳獨秀,以突出毛澤東的一心為民,堅定愛國,從善如流。李陳二人工於心計,露出猙獰之相,掛愛國之羊頭,賣成名之狗肉,鬧事入獄都是手段,換的是民心支持與政治籌碼。五四運動前夕,二人甚至商討該如何煽動民粹並加以利用,一如今日香港的民建聯,外界真不易看清他們的葫蘆裡賣的是甚麼藥,但特寫之中故意安排的不懷好意式詭笑,就默默地耕出了他們的不正直形象。相形之下,毛澤東堅定不移追逐馬克思思想的英明形象鮮明,又得師長看重提拔,不但沒有滿腹奸佞之思,更像個連謊話也不懂說的赤子一般,革命的目的,於所有人而言,都是純然為了中國四萬萬同胞著想(電影中反覆強調這個數字)。這樣的人物性格刻劃,令年輕的毛主席,頓時可親可愛起來。

逃到台灣的胡適並沒有冒進地盲從馬列主義,在中共建國後,相當不受歡迎,在大陸一直被批判,近來卻已經得到平反。電影中,也政治正確地順勢起用了靚仔吳彥祖飾演知識分子胡適,其作用超越以劉德華飾演蔡鍔。在電影裡,胡適的主張是腳踏實地的、不慍不火的,在眾人圍觀的講台上,表示國人要做實務而不是只懂讀書考試鑽竹簡,還反駁了女學生的質問,指出白話文勝於文言文之處。這種不談甚麼甚麼主義,只講成效如何的主張,極適合今日中國領導斷章取義之用。他們正正就是希望中外全人,都聚焦當代片面的國富民強,而不再討論到底共產主義的革命道路走成怎樣,人權民主的進程發展成怎樣,歷史中犯過的錯改正成怎樣。只要抓到老鼠,不單不論是黑貓還是白貓,在他們的眼中,即便是殘廢的帶菌的,也照養可也。

建黨是革命的成果,既是革命,即是過渡性的,革命總不能維持五十年一百年。所以,革命起家的政黨或反動者不安全地與國家一起轉型,就苦了自己,也苦了無產無依的大眾。但請看明擺著國家資本主義,官字兩個口還在同聲地說著社會主義的今日中國。中國大陸的人民在一九四九年已經被解放,有產無產的人,按道理,都已經不再如舊,那麼,革命到何時才徹底告終呢?目前卻還是沒有官方答案。而所謂革命的旗幟,落在曾經無產的掌權者手中,更化為了奪權鬥爭批判敵人的一柄寶劍,適當時機,隨時出鞘和諧和諧。革命的堅持,是最堂而皇之的必殺技,社會主義路線,神聖不可侵犯,以此入罪,最能令被批鬥者落入萬劫不復的田地。現實歸現實,理論歸理論的支離破碎中國模式,比明刀明槍封建專制的明清皇朝更加荒謬。

在巴黎和會上,日本舉起密約《二十一條》,要求接管青島。大學生們順理成章地憤怒起來,認為破壞領土主權完整就差不多要亡國滅族,於是遊行示威,喊打喊殺,追究簽訂密約的章宗祥、曹汝霖。今日的大學生固然都是「讀屎片」,但昔日的熱血大學生是神聖不可侵的。即使要侵,彷彿也不容由今日生於香港的人所侵,因為我們是沒有國家一般地飄泊與寄居的蜉蝣,蜉蝣自然不配理解溫血動物的愛國主義。Henry David Thoreau說過,「那些沒有自尊的人仍然可以是愛國的,他們可以為少數犧牲多數。他們熱愛他們墳墓的泥土,但他們對那種可以使他們的肉體生機勃勃的精神卻毫無同情心。愛國主義是他們腦袋裡的蛆。」我是不買愛國主義的帳的,我腦袋也沒有蛆。大學生當時固然是有思想的,但愛國主義沖昏他們的頭腦,則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若我生於當時,也許,都會成為這群大學生的其中一員,因為在面臨所謂中華民族被列強瓜分的水深火熱危急存亡之際,全身流動的鮮血直泵上頭皮,是可以理解的,但因為我是現在的我,我就的確對青島權益並不重視,一如釣魚台主權。

「先安內、後攘外」是一不能摒棄的治國方針,領土主權始終不及食物安全與豆腐渣工程重要,因為後者關係的是千千萬萬的人命。雖說弱國無外交,但外強中乾皮內傷的強國崛起辦奧運世博,始終是沒甚麼值得吹噓的,整塊海棠葉上,多一片少一角,跟民生沒有幾許關係。從電影表述可見,巴黎和會山東問題,始終只是導火線,導演也認同人們心底裡想要的改變是怎樣的路向,在當時根本也還處於眾說紛紜的狀態,有些人有前瞻之見,有些人則只是急於習歐美日俄之皮毛,爆發只是因為積弱太久,難得火起風到,發難就發得有點隨興,結果帶來的政經實效是沒有太大的。

其實,人口越多,管治地區越大,社會改革反而越難,這是常識。倘大眾囿於所謂向來是中國領土所以要捍衛主權的思想,極力保釣保山東,以致於現實政治角力中有貢獻,於領導階層撈政治資本有幫助,於國際關係大國面子有價值,但於受苦受難的黎民而言則是徹底地無用,我也只會徹底地不屑這種保家衛國的情懷。

直至結尾一段,故事還能秉持整齣電影故作客觀寫實的努力,畢竟,一九二一年,還拍攝不到最醜的歷史揭幕的時候,本來就不易察覺其偏頗。創黨志士情緒難掩激動地朗誦《共產黨宣言》節錄,呼喊「全世界的無產者團結起來」,淚更差不多在眼眶要掉下來地和唱《國際歌》,都很精彩,但高歌之後的幾句說詞,卻露了不能不露的狐狸尾巴,著墨太顯,非常官腔的定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美好,不能免俗地為竊國政權塗脂抹粉,敗壞了整體觀感。

大陸主流與能登大場面的電影最難根治的弊病是——水準不是不夠,槍炮特效劇本演技都沒有問題,但存在太多不能踩過的界線,必須堅持的路線。於是藝術,結果不只是藝術,看的受眾,也無法單純中肯地看,昨日要邊看邊批判走資份子,今朝要邊看邊讚美中共中央,這是最可惜的。所以,《建黨偉業》也不妨編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教材,反正,時間不會霸佔太多,因為建黨之後,就是接踵而來的革命鬥爭,拍得不?拍不得。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