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四歲之齡在高考奪得3A佳績,伍國頌被封為神童,還選擇入讀香港大學理學院主修收生成績不高的化學,卻沒有挑戰香港人份外鍾情的BBA。天生異稟比常人聰明同時也古怪,多是不甘汲汲營營地修BBA的,何況BBA不需要天才,只需要庸才。這個不「鹹魚」的選擇,是志氣的表現,可是香港容不下有理想的人,若日後留在本地不放洋留學,終究是沒有出路的。
有趣的是報章中的一句話,「他家人會為他惡補娛樂新聞及讓他打機,希望與時下大學生有更多話題」。培育出精英的家庭,竟然以這樣的角度看今日的香港大學生,認為融入大學生社群之方,就是以八卦資訊與浪費時間的電子遊戲為茶餘飯後為題,直接地諷刺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認為所言皆虛的大學生,是隨時會氣結得對著石屎牆壁拳打腳踢發洩不滿的。在兩位家長眼中,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彷彿極度無聊,飽食終日,言不及義,可能三五圍在一起望著電腦,看9GAG.com的圖片然後大笑;或三五圍在房間裡,暢談另一樓層的女子如何放浪形骸另一學系的男子如何到處留情然後貶罵;或三五圍在房間裡,一個噴灑香水一個劃著眼線一個換著戰衣,準備出發到蘭桂坊獵食然後醉倒;又或是三五拿著遊戲機手掣「打winning」然後大叫;甚至是花上數個小時開一個會議然後吹水收結。
荒天下之大謬。大學生與大學生之間,應該以道德相砥礪,以學業相勉進,貫徹「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良師益友之交,大家都是這樣假設與幻想的。兩位家長這種想法,未免與現實太不相符,也污衊了年輕有為的天之驕子們了。香港的大學生,是經歷過千辛萬苦穿越千山萬水才熬出頭來的,那時候在自修室閉關若斷六親,不是尋常十四歲的小孩,能夠體會得到的,所以他們是絕對不會把寶貴的青春都浪費在這些事情上面的。他們舉頭三尺是「明德格物」,校訓如此,學生亦是如此,對知識與品格的追求是孜孜不倦,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的,對社會時事的洞察與關心,亦是鉅細無遺,一針見血的。若香港大學生於兩位戴了有色眼鏡的家長眼中是如此質素,那麼,讓好學的神童合群,則無異於要姚明跪下來遷就一群矮個子打球,要屈原退下來迎合一堆臭花草論政。若屈原在那時肯同流合污,楚懷王必會寵幸,小人必會附和,今日也就不必出現無病呻吟自憐自傷的垃圾《離騷》。
兩位家長還聲稱,不打算讓孩子投入舍堂生活。讓非一般的孩子,與普通香港大學生保留一段距離,始終是好的,想孩子成材,不妨堅持一己偏見,反正其他人也喜歡扣天才就是不擅交際就是自高自傲的帽子,多扣一頂也不差,多見就不怪。之後,在他寒窗苦讀醉心科研的時候,望向窗外,就是一群人穿著同一色系的衣服在街上火速奔馳與大吼大叫團結與毅力鬥志與堅持,那樣的風光必讓自覺孤獨與太年少的他自慚形穢,認為那是觸不到的成長帶來的快樂,於是會乖乖地窩在房間裡溫書,以一級榮譽為目標,覺得自己要先好好讀書,到了十八歲就能攀附那些高高在上的前輩,一起到夜店研究酒精中的甚麼化學物質催情,一起研究電影中的兩團肉色赤裸相擁愛撫會產生甚麼化學作用,打成一片肉醬。保持距離,就成了他努力向上的推動力。
舍堂生活是不少經歷過舍堂生活的大學生大力推崇而且覺得於自己人生受用甚深的不可不試的生活,大學生文化於大學生而言亦然,神童又怎會以不屑為由而推卻呢,那豈不是有如鄙視一眾比自己年齡大見識又比自己多的哥哥姐姐比自己更不濟,這是不可能的。他必然是自知太幼嫩太不好玩太「書蟲」,所以迫於無奈地獨善其身,連頭也不敢抬起,安於自己孩子的身分,可謂啞巴食黃蓮,有苦自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