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高分高能表表者

香港的一堆堆高官局長,能夠倒行逆施,根本原因還是他們根本不愛港及不必愛港。他們因為身家豐厚或身居要職,想走便能夠走,沒有必要困在這片小島,這是小眾的他們與香港人之心態分別。

賣港禍港,不一定要黨員背景或派系聯繫,所以梁振英「勁共」與否,特區政府公務員「染紅」與否,都無大礙。因為在眾多的有能者與知識分子裡,往往有為數極多的人樂於為了攀往人生成功嶂巒,而放棄良知,甘於同流合污,不計社會公義,只求獨善其身。梁振英麾下勇將林鄭月娥是個好例子。

林鄭出身本土名校,入讀香港大學,以社會科學學士學位畢業,同年加入政府擔任政務主任,路徑與葉劉淑儀相似。政務主任於今昔,都是不少大學生所覬覦的「筍工」。Administrative Officer簡稱AO,入職條件甚高,是晉身高級公務員的踏腳石,陳方安生曾蔭權曾俊華許仕仁等等都循此途投身官場,起薪點為港幣$39,220,前景又可觀若此,當然不是一般庸才就能夠被取錄。由此可以推斷,能夠擊敗眾多對手,成為政務主任,已經要「好打得」。

自古以來,中國有識之士分兩種,一是對道德有追求,不會隨便下放人格,一是為了功名利祿不惜賣命,而隨著歷史環境政治局勢轉變,對天下國家社會有承擔,懷有以道濟天下為己任之心的人就越來越少,這少數的一批往往都在亡國或危亂之時,殺身成仁,留下忠烈芳名,任人引刀成一快,吃得開的就在身前享盡榮華富貴,例如五代名臣馮道。

春秋戰國之時,百家爭鳴,各為其主,謀士輩出,商鞅由衛入秦,伍子胥去楚入吳,蘇秦張儀合縱連橫,李斯入秦謀功陷害韓非,都是販賣自己的學識,任其化為帝君造王之術,「學術」由是取代了單純的讀書求學問,埋下了「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好路數」。秦一統之前,尚且有互相攻伐合作制衡的空間,暴秦被推翻之後,到了漢朝,中國大一統之局既成,知識分子要賺錢要成名,唯一買家就是皇帝。後來到了隋朝,統治者冠冕堂皇地開科舉納賢士,把篩走異見箝制思想包裝成招攬良才為天下社稷服務,表面上是重用讀書人,實際上是綑綁學子心。難得的是,他們都非常配合地寒窗苦讀換官職,把一生光陰全都消磨在四書五經之中,把考科舉以外的種種都拋到九霄雲外。

到了今日,社會把這類讀聖賢書不知為何事的人稱為「高分低能」。他們不知社會正發生甚麼事,即使遭到抨擊,也無損他們懸樑刺股刨notes補Calvin Sun終於當上大學生的愉悅滿足。這些好像讀過書的人,其實無知無能無方向,但他們自己不覺,像極一頭頭LOHAS PIG,沉醉於飲飽食醉式樂活方式。有些「高分高能」的,過三爆四之後,就跑去了當「話頭醒尾」的社會精英,從商或從政,像林鄭。若說林鄭之流所為,表現讀書人的失格,我會說,她們這些根本不算是讀書人。無能的人連工具都不配當,存在十個,破壞力都不及一個林鄭。林鄭是有用的工具,是配合兼協助統治者與掌權者推動巨輪的一枚枚滑溜鏍絲。這類強人根本不必抱濟世利民的理想,一但抱了,又要做著違背良心的工作,反而辛苦自己。因為他們甘於無知,甚至敢於有知裝無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劏房N無新移民雙非,當然完全唔關佢地事。

俗語有云,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如今任官,勇氣更不太重要。為虎作倀,說洗腦教育不洗腦,流幾滴鱷魚淚,所付出的代價極其量只是與民為敵,昧著良心食君之祿,自然也得觝排眾怒擔君之憂。情緒智商若夠高,民怨更不是一回事。何況,即使梁振英政府最終眾叛親離,而林鄭自己積下的民望亦被消耗淨盡,她也不會「與前世而皆然兮」地接受「狡兔死,走狗烹」的尋常下場,因為未雨綢繆的林鄭,安排了兩子在英國留學,加上其丈夫也在當地,一家三員都早已移民到香港的前宗主國。落地生下的根紮得很穩,卸任之後拍拍屁股,就能越洋而去,香港生死,在她生命中已如浮雲。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