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足一周》的開播,令安坐家中的香港人週日晚上進一步「東張西望化」,促使更多人不屑本地免費電視的節目,亞視沒東西可看,無線又低俗若此,在一家本來共敘天倫的時候獨個沉迷電腦,似乎成為了最後一個消閒選擇。
立意與選材,是中小學生都知道的寫作前準備,製作一個節目,製作人也應清楚自己想讓觀眾有怎樣的得著,否則節目必流於空洞虛浮又言不及義。創作處境喜劇要設計笑點,拍攝宮廷鬥爭要突顯人性。另為了收視率,製作常規是先掌握民情,即是進行市場研究,具前瞻性地做好資料搜集,因為觀眾受落,收視才有保證,廣告收入才滾滾而來。
然而,一週五集的《東張西望》,將無關痛癢與我無尤的藝人佚事,如數家珍地羅列,又派遣一臉熱心的小記旁敲側擊某男與某女之私情,致力營造一種全香港都關心他們的幻覺,麻木大眾的心志。這樣卑鄙的影響,也許不是製作者之初衷,但觀眾包容迎合,甚至甘之如飴,於是得以繼續發揚光大。事實上,點心老母的弄兒之樂心得分享,師奶劇的拍攝花絮發進度,這位與那位整容失敗減肥成功,關我乜事?人們不拒絕被無益娛樂資訊污染,漸看漸多不作反抗,久而久之,也會接受這些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最終,亦難逃被低俗化的下場。
《東張西望》這個節目,更令人費解的是每集開首提問的民意調查。其所關注之事往往小如芝麻綠豆,中秋節期間調查市民食了幾多個月餅,閒來無事就調查市民每日做多少分鐘運動。我認真思索良久,也想不到這些調查的意義何在,而又會有甚麼人興致勃勃的回應。放眼東南亞,相信也不易找到如此九唔搭八的節目。即使近來加插不少稍為貼近社會脈絡的環節,也難掩其不知所謂。因為它所探討的問題往往不切中要害,很想抄襲《新聞透視》,又遠差於《新聞透視》。例如談及奶粉搶購潮,它不批判引發之因,也沒有自己立場與價值觀,只是訪問幾個藥房老闆摘錄兩句「唉,而家生意難做」與師奶怨言就收工,打比擦邊球都不如的對天空砲,將觀眾的視野鎖在最片面的一層,不去思考宏觀是非——其實不做還比做好。
《爆足一周》專誠邀來資深傳媒人查小欣擔正,內容是深入探討與分享每週娛圈大事,首集就主打了黎明與樂基兒之婚變。娛圈之人事私生活,本來就不須認真看待,再大也都無關宏旨,不少人將其視作茶餘飯後之談資,已足見其修養有限。而節目中圍坐在桌邊的眾人,竟以有如知名漫畫《死亡筆記》中神探L追捕奇拿之格局及排場將一件小事逐縷逐層地抽絲剝繭——分析黎明講完等於冇講的回應金句,分析樂基兒在被狗仔拍攝到的照片上的神情,沿用《東張西望》小事化大的模式,態度嚴慎更勝準備畢業論文。
這群低俗節目主持,其實是很多香港人的縮影。大家都習慣了對不必認真的無謂事情認真,而對需要認真的重要事情視而不見。觀眾沒有要求,一個不講社會責任良心道德的電視台,也自然能和龍頭八卦雜誌以同樣手法經營,不但不須懷有改變社會風氣之志,更可大安旨意選擇隨波逐流,自我放任。若有非本地人看到香港主要免費電視台播出如此質素之節目,很難不使人給予香港觀眾負面評價——他們不怕陷全部香港人於不義以換眼前的廣告收入,還聲稱是市場主導,有求有供,騎劫民意。
因為沒有競爭,只有壟斷,電視行業這池死水早已了無生機。而事實又是那樣淒涼,無人杯葛霸權,無人抵制垃圾,大家都任熒幕發光,任週刊傾銷,無可無不可地享受被娛樂,更有甚者還滿足於這無知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