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寫下去,我也許會被當作是「魔童」聘用的香港電視打手。可是,連載抨擊無線電視的文章,其實是情難自禁的,尤其是在「民主選舉一人一票」台慶這樣一齣大龍鳳之後。所以,敦促有關當局盡早發牌,不過是像尋求性刺激之後順道懷了孕那樣而已的副產品,不屑與憤怒方是高潮。
對於在現實中,警察與醫生是否常常把「我唔係事必要你講」和「我已經盡咗力」掛在口邊,或律師是否可以僅憑一項法例文件章節內容也沒有包含的辯護來勝出官司,應該如何,實際如何,我是沒甚麼概念的。極其量,只知道林峰的對白「膠」得過分,或是鄭家穎的行徑不合常理。不得不坦承,我也是被無線蠢化的香港愚民一分子,倖免是難的,畢竟家世庸俗,沒有自小脫離師奶劇的荼毒。所以我因著自身的愚昧,四出找尋藉口來推諉,無線電視因而慘遭無妄之災。
我們的生活圈子不夠闊,眼界不夠遠,時間不夠多,無法認識世上所有職業的術語與工作環境,藉著閱讀、交友、看電影電視來增廣見聞,本來就是合理不過的吸收資訊途徑。因此,既然我們沒有跑去當消防員,也沒有親友當消防員,能夠認識消防員的黃金機會,大抵只剩自己的家被祝融看上的時候和追看《烈火雄心》而已。
也許是資源問題,也訊編劇們有心無力,所以,專業如律師法證醫生警察題材,他們無力駕馭。不過,連不難接觸及進行資料搜集的古惑仔、反叛青年、不同性向者的角色行為與心理,他們同樣描寫失敗。他們往往以俗世的眼光定型電視角色,致令不動腦去明辨是非的觀眾,在心目中留下了所有反叛青年都是為著同樣的原因反叛,所有同志都非犯罪則心理變態的刻板想法。
無線電視從來不敢挑動社會神經,一味「和稀泥」,這亦是別樹一幟的《天與地》大獲好評的原因。《缺宅男女》大可趁機把香港人住屋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社會議題搬到桌上,然而它最終還是始於糾結於個人財政能力力有不逮及男女情愛,終於一家人總得和和氣氣互相體諒的說教口吻。
杯葛、抵制、罷看質素差劣的無線電視節目,固然有效捍衛我們的智商,可是,「斬腳趾避沙蟲」,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免費電視,本來就應當肩負娛樂資訊及道德教育的社會責任,我們因為無線電視的每況愈下,而轉向其他範疇尋找出路,其實是自斷雙臂,不利己之餘,也便宜了無線電視。娛樂得具真正娛樂性,而不是圍威喂意淫,讓「波濤胸湧」的不知名女藝員飛撲與「夾波波」,然後主持藝人色迷迷地嘲笑取樂。資訊理應以求真精神採集整理及輸出,而不是厚此薄彼地為政權塗脂抹粉——道德教育價值觀的塑造過程,很大程度上,在以上節目中,已經完成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今日社會醜態之源,扭開電視,端倪盡現。
當外國的劇集水準高得那樣驚人,而香港的則堪與垃圾比擬,我們可以為他國人民道德文化水平,找到零零星星的駐腳。當然,這也是一個循環,講究品味的人,自然也抵受不了低級趣味。假設BBC製作《名緩望族》這樣的劇集,收視也必會滑鐵盧,因為好端端的太平盛世,沒有人會喜歡食蕃薯藤跟樹皮。
在剛過去的無線電視台慶慶賀節目中,它大言不慚地,擺出「要不是無線電視,香港人早就玩完了」的姿態,繼續以過去的戰功彪炳,遮蓋今日的百孔千瘡。這種撫今追昔的懷舊又懷舊,在近幾年,已經被它過分使用,使用到了快要爛掉的地步。大概,它也意識到自己在年輕人市場地位日低,氣數已盡,於是使盡了食奶的力氣,挽回指定年齡層的心。於是,經典電視劇主題曲在《勁歌金曲》又出現,在慈善籌款節目又出現,甚至自闢一堆配上懷舊金曲經典夜之類名稱的節目然後瘋狂出現。黔黸技窮,就該求突破求創新,接受別人的挑戰,而非翻箱倒櫃地抬出「老本」來消費。
它要垂死掙扎,沒甚麼不可思議,最可憐的是,無知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無知,而該認真對待的事情,我們卻選擇逃避。無線電視這樣一種經營模式,報應早該是時候,程咬金般的政府攔路護駕,可恥之極。如果香港電視不獲發牌,無疑等於,我們又把老虎放歸深山,埋下了我們繼續以為人從高處墮下也只會吐一灘血、法院法官都是無關痛癢的「咔啦蘇」、以及團圓總得齊燒烤的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