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贊助與大學生原罪

大學生向來就是眾矢之的,社會大眾不批評這批棟樑,似乎就沒甚麼其他更好罵的對象了。具社經地位的,以教誨的口吻鞭撻,怨人材的失格,「高分低能」的點評屢見不鮮。中低下階層的,恨鐵不成鋼,總以為成為大學生就等於索住了向上流動的社會鏈,高等教育的成品,不應那樣不外如是。萬箭穿心,四面楚歌,結果,從迎新營模式,到學系傳統,再到個別行為操守,都成了非大學生的茶餘飯後談資。

U236P22T1D210502F1DT20130822100324

如今,浸大學生所為又一次引發軒然大波。圍攻浸大學生取財無道的人,談的是道德,但是,年青人從社會現實跟課堂所學的,就是不講道德。大家都明知道這個社會是以這個模式運行,卻又不讓新一輩按著潛規則循習,趁他們還年紀小時就罵他們過分,待他們投身社會時又罵他們不識時務。以「互惠互利」方式向院校附近食肆爭取食物贊助,在外間的公司企業聚會中也不罕見,在大學界,更是行之經年而有效。一位在「莊期」一直以這種方式為學會籌措食物贊助的友人跟我說,院校附近餐廳樂意供給食物,其實只是當作施捨我們這些大學生,有沒有替它們成功宣傳,為它們增加客源,其實並不重要,因為一盤半盤對他們生意影響不大。而她的學會,向來的做法便是「廣發英雄帖」,然後在活動當日自備銀色錫紙盤,挨戶挨戶的盛載食物,最後列在席上的,就是自多家餐廳搜羅回來的不同種類食物。在過去一年,她的學會從未花費過學會經費在購買聚會餐飲之上,她亦以此為一樁堪稱雙贏美事。

人人都是這樣做的——若要拿道德之劍來殺大學生,這當是集體的墮落,不是浸大學生個別的過錯。當食肆負責人堅拒贊助,一般大學生應該也不會強人所難,而明哥在事件被披露之後,態度亦相當寬容,不以為然。事實上,很多商戶之所以會答應贊助,都是因為覺得無傷大雅而已。若浸大學生確有讓明哥得悉食物的真正用途,即供應者不是在被騙的情況下提供食物,贊助無疑是合理合法的、你情我願的、不涉及實款來往的人情交易。若說為甚麼不跟大家樂、美心、大快活等大財團旗下連鎖餐飲食肆尋求贊助,答案其實不說也知——跟具規模的食肆打交道,隨時得認真準備推銷計劃書,又牽涉合約文件的商討和簽署,手續處理上來會麻煩得多,簡而言之,就是它們沒那麼「易話為」。 據我所知,找贊助商來開源節流,其源應起自商學會,而香港大學生,多多少少的,都受著商業社會馴養的經濟動物本性的影響,是不是商學會學生,也差別不大了。

最重要的是,大學生思考的,從來只是如何有效節省學會支出,將利益最大化,同時辦最多最好的活動。沒有金錢,沒有資助,萬事皆難成,有些人要他們在有限能力範圍內多辦活動,有些人要他們進佔道德高地,也確實讓他們無所適從。「上莊」無疑是一次歷煉的機會,但是,歷煉的層面和範疇很多,而「砌靚條數」是多數學會的工作目標,關懷社會,論仁論義,在他們的世界裡,明顯與「莊務」無尤。 要求NGO得年年有鉅額盈餘,跟要求證券行關懷非洲病童一樣無稽,這是社會導進社會中人腦裡的common sense。

只要不是左手握著拳棒,右手又是握著拳棒,只貶不褒,社會迫大學生反思為甚麼他們不把關心社會留意時事放進自己的心胸之中,算不上陳義過高的雙重標準。但是,我深有所悟的是,所謂大學生群體,並沒太多人有這樣的能耐和水平。他們有他們的「莊務」,有他們的兼職,有他們要忙的功課,生活擠不出空檔,智力也提昇不到新的高度。大學生原罪的形成,根源是社會對他們期望過高,而他們不過是稍為懂點考試技倆有點小聽明的極度庸俗的凡人。

如今火正燒得紅旺,聲明與辯解都是無謂的,多餘的,一不小心,不但「拆彈」無功,更會招人話柄,讓好事者把浸大學生往死胡同裡踩,消費淨盡,直至萬劫不復。經一事,長一智,「食死貓」偶一為之,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大丈夫器量的表現。畢竟,地球轉動的速度很高,再過兩日,芝麻綠豆的小事,不會再有人糾纏,默不作聲和連連道歉是平息風波的良方,香港政府的局長高官都是堪稱正規書本教材的榜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