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諮詢會現場
持分者跟既得利益者是兩種人。前者,只是某個群體的一分子,會被那個群體的決策影響的人,而後者,則是那些自己剛好施施然地擠上了巴士,然後死都不往車廂裡面走,甚至使出吃奶的力氣催促司機趕快關上車門的人。
世代鬥爭的烽火到處焚燒。推行直資的學校諮詢會,也難逃淪為世代鬥爭的殺戳戰場的宿命。一所擁有一百零五年歷史的學校,是否應由津貼轉為直資,能討論的層面和範疇是數之不盡的——可以是政府的《校本條例》干擾是否嚴重,可以是誰有權監察校方日後的帳目,可以是辦學理念有否違背,但絕對不能祭出「我食鹽多過你多米」的輩分先行而避談數據與證據。
今日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為家長舉行了一場諮詢會,台下參加者反應甚為熱烈,舉手舉得彷彿可以換領獎品一般。無奈,由於規則所限,每位來賓只能發問一次,不能補充和續問。列席禮堂台上的少不了現任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校長、聖士提反女子小學校長及聖士提反幼稚園校長,還有兩位校董會代表——王鳳儀和馬時亨。五位都是支持推行直資的人,卻只有馬時亨是「能言善辯」的top sales。他自頭至尾都沒有回應家長或舊生的提問,只是一臉公事繁忙的樣子坐在那裡操弄手中電話。但他因為要趕赴下一場約會而先行告辭,便急急留下了一席「肺腑之言」,以掩飾自己的了無貢獻。
馬時亨的說話,跟政府高官一樣,內容是空洞的。但是,正正便是這種偽理性的表現,最能正中普遍中產家長的下懷。於是,他跟中產家長聯手決戰「初出茅廬」的舊生,演活了一場世代鬥爭。在看透世事的長輩和大人眼中,沒生過兒育過女的都是一身奶氣的孩子。這些幼稚的小毛孩,都沒見過世面,沒經歷過社會的洗禮,在成年人眼中,他們一輪又一輪的質詢,都是為反對而反對的意氣用事。馬時亨言之鑿鑿地表示,支持直資的人都是看得透徹的智者,想法「宏觀」,而在場年輕的舊生執著於新教學樓的預算資金過多、華而不實和與原有校園設施功能重複,都是昧於現實的、目光如豆的、「微觀」的。在場反對直資的人,聽得面面相覷,怒氣滿腔,但馬時亨話音剛落,竟賺來了聚在禮堂右邊的一大群家長的如雷掌聲。
某婦女橫著一身脂肪,搭著一襲淺綠襯衫,侃侃而談著大家欠缺冒險的勇氣,應該學會接受改變。某婦女一臉誠懇,說到自己的女兒差點要流淚的模樣,希望大家支持學校走上獨立自主之路,讓學生享受更優質的教育。馬時亨和以上疑似打手的家長的發言都毫無邏輯可言,演講亦沒有張力,懾人的只是一股頑固的老氣橫秋。
這批不知自己受益於時勢的人,連成一氣,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像美式欖球員一樣賣力地合作阻攔想擠進來的外人,只為加強自己的階級利益。他們不理改變的路向正確或錯誤,也不理更需要被重視的、與自由共生的責任,因為他們已過了海,當上了神仙。港幣三萬六千的學費,他們付得起有餘,學校給不了學生國際視野,他們自己帶孩子歐遊,師資欠佳,他們自己聘用出身更好的補習老師催谷孩子。他們腦海裡盤算著的,不是政府應該建立一個甚麼教育制度,不是教育的公平原則,更不是「有教無類」的教會學校辦學理念,而是一個名校身分,能夠滿足他們三個願望——把孩子放上自己沒爬過的階梯或讓他們繼承自己的高尚,在親友之間可以炫耀自己的孩子,和為他們的子女在弱肉強食的世道裡爭取槓桿收益和潛在回報。所以,他們會視受了洗的信徒身分為工具,會不顧社會公義和程序公義來鞏固自己的階級優勢,會踩著窮人家孩子的頭皮登上龍門。家長都是現實的人,培育的,當然都是現實的孩子。非有錢人不得內進的私人俱樂部,其校訓「In faith go forward」的真諦,在轉了直資之後,也將會日漸失傳。
有關直資的諮詢,聖士提反女士中學校方在本年四月才正式公布,卻預計在七月前「拍板」,討論空間之少,溝通渠道之缺,落實決策之倉卒,皆不合乎大眾期望。而空降學校的新任校長年紀已屆五十八(六十歲是教育局規定的退休歲數,但直資學校不在此限),對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或是香港教育制度都毫無認識,更難免令人懷疑她履新背後的陰謀。另外,過往向舊生廣發募捐信和聚會邀請函的校方,就是次直資諮詢會而發出的通知函,只偷摸鬼祟地寄到了舊生會會員而非全體校友的信箱,實非教育工作者應有之行徑。校方雖花費了超過五十萬聘請公關公司宣傳直資計劃,但是,破綻依然極多,疑惑依然難釋。
目前校方只求不打草驚蛇地悄悄通過轉制,連公開諮詢也不肯舉行。教育是決定社會未來的關鍵。直資制度的始作俑者固然是一事無成的教育局,《校本條例》固然不可取,但一時三刻,我們無法把整個制度推倒。政策既成,我們是總不能袖手旁觀,連盡力挽教育制度惡化之狂瀾於既倒的工夫也省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