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TV網站截圖
香港是個發達的社會,除了心智與品味,甚麼都很發達。當人均GDP近五萬美元的美國人在看著劇情簡單家常但對白卻充滿幽默機智的《Modern Family》時,人均GDP逾三萬七千美元的香港人則相對知足樂天,安於《玩嘢王》跟《神探高倫布》的播送,我才乍知這一萬多美元的差距,原來可以是那麼的闊大。所以,發展必須是堅定不能移的硬道理,再不發力追求經濟增長,香港人就永遠到不了人家美帝子民的高度了。
這裡的小部分市民對大眾娛樂節目的要求,向來是不合理地高的,他們崇洋媚外,總在誇獎外國的電影跟電視劇集完勝本地製作。但這不打緊,這批小眾還沒有能力取代主流——近來那話題之作,仍然是非《玩嘢王》莫屬。自命清高的小眾,對它相當不屑,認為它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垃圾製作,甚至當他們看著有人坐在飯桌前為它發笑,就會禁不住悲天憫人起來,但其餘隨和的觀眾,還是為它立下了不錯的口碑。
口碑好,《玩嘢王》的可觀賞指數必然差不了,因此我必須為它贈上一點美言。我曾看過ABC製作的《What Would You Do》,但那是費神的、傷感的、過分認真的製作,假道德的羊頭,陳嘲諷的狗肉,要不得。節目安排肥胖女人走進餐廳然後被侍應拒絕的情節,安排同志伴侶和他們的小孩被人歧視的情節,安排一宗假裝跌倒的詐騙事件的情節,來測試人們即時反應來抽秤人性,只會令觀眾在嬉笑過後意識到社會上對體型有異者有色眼光的存在和性別定型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標準是否正確和合宜,並不能帶來豐富的娛樂性。跟《玩嘢王》相比,這實在是不合適天倫共賞的垃圾。
若要我打個譬喻,《What Would You Do》正是偽君子,而《玩嘢王》則是真小人。說到底,看電視是消閒娛樂,太斟酌意義之有無,是不好的。要釋放一下工作跟生活累積而來的沉重壓力,看一代笑匠李思捷「玩電話」很好,看偽人圍威喂扮熱心助人最好,看魔術師與鍾嘉欣互相作弄就更好。就算一切分明都是按劇本而演的,就算知道被作弄者是知道偷拍鏡頭在哪兒的,就算認出了那佯暈的老婆婆是經常客串劇集的固定甘草,這一切還是顯得極為有趣,有趣極了,不能再更有趣。更值得嘉獎的是,這是老少咸宜的。孩子看了,對藝人的正義一面認識更多,會在欣賞其外在優點之外,更能了解該位藝人;成人看了,再多的愁苦也都一掃而空,不再受「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折磨;長者看了, 笑得聲如洪鐘,則更見龍馬精神。
《What Would You Do》:當你看到同志小孩被霸凌,你會怎樣做?
好些人堅持說《玩嘢王》無聊得要死,脫離時代得要死,沉悶得要死,李思捷自己也不覺得節目效果好笑還得擠出那自覺風趣的樣子很噁心。其實,這是相當誅心的論述。子非李思捷,又焉知「玩嘢」之樂呢?公司跟觀眾把他定型為賣笑的人,是個黃金機會——難得自己的搞笑水平終得到各界賞識,懷才得遇,可以自己主持一個節目,其樂當然無窮也。身為有惻隱之心的人,好應該不看也把電視熒幕亮著,以示對藝術家的支持和肯定。失敗乃成敗之母,看扁人家是不道德的——誰能說他朝李思捷不能取代黃子華呢。
何況,如果我們太執著於搞笑節目要達到一定程度的搞笑,那毋寧就是「死牛一邊頸」的擇惡而固執。其實,不好笑又何嘗沒有不好笑的好處呢。《玩嘢王》的節奏是輕盈的,就算走了進睡房一趟或一邊洗碗打掃一邊看也不會看不懂,這是TVB出品的必備條件,最能迎合大眾的生活方式。看著馬賽的表情覺得虛偽矯情,大可如廁爆石再回歸,看著作弄的手法牽強不實,也大可把專注力放在手中剝著果皮的橙那裡。工作不能分神,讀書不能分神,電視節目縱容你把它一分再分,分得支離破碎也並無不可,歡樂今宵的大門永遠為你打開。
快樂是切身的,值得追求的。人生在世,苦的時候太多,能縱情時當然要讓自己脫苦海去。因此,風風火火的新聞資訊看不得,《東張西望》的濃淡度得宜,智破迷離奇案的偵探系列太血腥暴力,《神探高倫布》的詼諧便剛剛好。
TVB的循環惡俗,源於它從來不覺得自己惡俗。在我們的健康又正義的社會裡,卑劣者做出卑劣的行為,旁人會著他反省,但一個大眾媒體惡俗,卻沒幾多受眾會憤起鞭撻——他們會覺得多此一舉,因為反省不反省,又有甚麼相干呢?收視總是繼續九一開的,廣告客戶總是源源不絕的,我們總是看得滋滋味味的。既是如此,節目立意不求高尚,不求深刻,不講究對觀眾帶來甚麼影響,不講究反映甚麼價值觀,根本都無傷大雅。 墮落並不恐怖,只是大家一起墮落,也就沒有人仍然站在高地那裡,沒比較,也就沒有很好與很壞的程度之分,一起墮落,就無異於一起happy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