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人人都對陳雲喊打喊殺,嘲笑他在六四當晚成功呼風喚雨,批評他只懂以鍵盤作法,重點依然是,到目前為止,社運界中,也尚未有另一位「高人」拋出一套能夠擊倒或起碼有力挑戰城邦論的論述。反對陳雲者,無法以理屈敵,所以一直只能在細微處小題大做,轉移視線,講出不屑與瘋漢糾纏的話,回敬陳雲「算了,我判斷到你的態度」原文,甚至繞過交流層面要求嶺南解僱失德之人。這些人與這些做法,一味聲東擊西,讓人不去留意過去多年來的所謂抗爭無用,不但對改善香港政治前景毫無幫助,更徒添反共及反建制整個光譜每一派別的仇恨。
理性討論的條件,並非人人都必須讀過邏輯學。若門檻如此高,香港的政治討論則永遠掙脫不出象牙塔。理性討論的要求其實很簡單,以評台剛出那篇「陳雲大戰碧華依」為例,即使受訪者最終還是因為採訪者的功力不足以把兩人緊緊扣牽而流於自說自話,其表達和交流的方式,都比較有條理和有方向。兩人對本土利益為何的看法,雖不能代表所有派別,但至少能不多不少地反映了城邦一方和高舉普世價值一方的核心理據。有人擔當調和、中立、相對客觀的角色,議論質素已經遠勝Facebook之上拳腳無眼的無止境爭執,這道理和城市論壇之必要性一樣。試想像如果謝志峰缺席,在台上,梁美芬有梁美芬那樣吠,范國威有范國威的有理說不清,民建聯代表有民建聯代表的侃侃而談,在台下,車厘龜文生又滔滔不絕地搶奪焦點。手亂,便是整個場面的形容詞。
網絡世界有肚能容,只要鍵盤在手,人人都可以享受獲法律保障的言論自由,暢所欲言,這是它的好處。可是,東周時代百家爭鳴之所以刺激時局,還得賴真有過百名家的存在。家者,按司馬遷言,乃是以自己的方法和立場獨立一門,自成一家。如果人人因循,拾人牙慧,評論文章的內容左襲右抄,那來來去去,口水戰場上便只得那麼幾家。沒有百家之數量,又沒成家的水準,爭鳴自然淪為九流的爭執。辯場上一番唇槍舌劍是件好事,回歸現實,我們很難要求人人都具備一定水準,何況水準之釐定是極為困難的,簡而言之,參與者能做到盡量避免人身攻擊,其實已經能夠建構一個非常好的討論平台,良性地促進討論。
香港網民的民智不是未開,香港人不是生番,但是,開了跟開得足不足夠還是兩碼子的事。今日潮流興派膠扣帽子,左有左的膠,右有右的膠,本土有本土的膠,大中華亦有大中華的膠。可是,不停罵著「黨黨皆膠」、「派派皆膠」、「全民皆膠」等等口號是完全無益於世的。自命不膠者,理應挺身而出。這是邁向「香港好,大家好」的不二法門。
具體而言,不論人言其癲者是真瘋還是伴狂也好,是以此為技倆還是真誠收門徒也好,理性之人,實無須自困泥沼,周旋於其中。香港的進步,需要其他人合力以正常姿態補足一個「癲人」、「膠人」,而非拿著獵槍狙擊對方。左膠的立場是虛浮的,陳雲的主張也是尚未完足的,補足的力量,左膠需要,陳雲也需要,而其實孔誥烽之輩正在做這件事。與其把注意力都投放在陳雲之上,倒不如看看其他理性之士怎樣推斷和演繹城邦論。畢竟,我們要關注的是城邦論是否合乎香港人利益,見用於現實,而非誰人號稱自己主宰誰的地獄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