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愛情,直飛天國

道聽塗說得多,宗教害人切膚之痛近在身邊,還是第一次。朋友甲跟朋友乙終於不堪壓力分手,原因是其中一位跟其家皆為虔誠基督徒,家人尤其堅決反對同性戀,接受不了自己的子女不安分跟異性交往。壓力的來源是大家都善良,身為子女的不想欺騙家人,身為家人的又因深愛自己的子女而不想他們「誤入歧途,背棄神的旨意」。

大學畢業之於大部分年輕人,隱約總似象徵著一個任性階段的終結。有些人經歷了幾年的自由生活之後更加了解自己,選擇忠於自己走想走的路,例如讀了BBA最後還是去搞環保,有些人卻選擇放下青春,面對現實,按著別人期望消磨餘下的人生。羅密歐和茱麗葉是反其道而行的人,愛情至上,因此才成了悲劇經典。一般人拍拖拍著不為世所容的模式,不論是雙方家境懸殊還是對象性別「政治不正確」,在畢業後回歸家庭生活後大多欠缺勇氣繼續堅持,沒有背水一戰的決心。

人的意願越多,越是有待。若沒甚麼非做不可,也就沒甚麼爭執和堅持的必要。前人總是會以自己的眼光來框著新一輩的人,其中大部分是由衷地出於「為你好」,這份善這份情結果就成了最大的羈絆,使作決定的孩子在家人和自己的意願之間,跟家人感情很好的,或是覺得尊重家人也是重要的,都會選擇為了家人而自我犧牲。這一層犧牲也是善的,利益受損又只是甘心犧牲者,因此旁人很難置喙。

普遍香港父母都喜歡將自己的宗教信仰強加於子女身上,而這在他們自己眼中並沒有「強行增加」的意味,純粹是想讓孩子也能走進基督主內。社會上奉行保守主義而又不知自己到底隸屬哪個教派的虛偽信徒固然多,但一心一意追隨他們的基督而非為了考進喇沙才受洗的也不是少數。《馬竇福音》第七章第廿一節如是說:「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朋友乙的家人正正就是相處和睦,待人懇切,心存喜樂時時感恩,並非只把信仰掛在嘴邊,而是切切實實地在生活之中踐行了教義的榜樣一家。這樣的家庭,本來是不可多得的,偏偏同性戀之於信徒,始終是個極為敏感的議題。

再開明的信徒,也必然有一個嚴重的盲點,那就是牧師或神父對聖經的演繹一定不會錯。他們也許亦會覺得明光社的恐同手法太過反智,跟自己的溫和態度有異,但當沾上同性戀的邊的是自己身邊的人還是自己的子女,再開明也難免震驚與自責,甚至走上極端。首先,他們會像一般同性戀者的家長一樣,反思到底是不是自己當家長當得不稱職,錯手「拗攣」子女。其次,他們會覺得自己錯在向孩子灌輸基督道義規條灌輸得不夠多,致令他們歪離道德,背叛宗教。有如此思想,自然會做出相應行為——帶孩子接受「拗直」治療,和迫他們多多回教會感染正面思想,遠離毒害。結果,他們的孩子就因為家人和教會的朋友的游說而放棄了自己的幸福,連自己那一關也過不了,最後安分地找個異性成家立室,落地生根,埋藏遺憾裝作若無其事地繼續做人。安慰自己,曾經轟烈,歸於平淡,信不信教的人生也是如此而已吧。

但真正的宗教不會害人,害人的從來是錯誤詮釋神旨的「忠實僕人」。他們害怕突破的思想刺激保守的神經,他們對自己的宗教欠缺信心,所以即使前言不對後語,雙重標準,也要不惜一切將信眾與保守思想緊緊連結,以捍衛那一觸即碎的宗教威嚴。「我來,是為了叫人們得生命」。如果有神,也有說好的「神愛世人」,那麼,衪應是樂於看見人們活出自己的生命,樂於看見有情人終於眷屬而不介意他們能不能繁衍後代的。「To believe in God or not,that is the question」,信神還是信教,那才是信仰的關鍵。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