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大作本地電影《寒戰》入面有一點很強調的,是香港是全亞洲最安全的城市,因為這是一齣拍攝出來讓外國人覺得香港五十年不變的電影。導演的鏡頭下的香港,天清氣朗,沒有北方吹過來的霧霾,海港兩岸,都是剛健摩登的大廈,而非擠滿低俗不堪的大陸旅客景點。而故事要帶出的,當然也是香港政府穩陣依舊,廉署精英輩出,警長智謀過人。遺憾的是,在中港融合的大環境之下,香港所有優勢其實全都一如黃鶴不返。
家庭團聚無罪,大陸人無罪,罪在共產黨,他們如是說。要不是中國官場文化感染和共產黨干預香港內政,香港曾經頗具威信的警隊和廉署,會落得如今聲名狼藉的下場嗎?有怎樣的上司主管,就有怎樣的下屬散仔。警員非禮落口供的市民的新聞一籮籮,曾直接隸屬高質港督而如今淪為垃圾特首爪牙的廉署也從湯顯明開始不攻自破。支持中港融合一派就會質疑,按道理,高級官員品格和家境都須得行政會議審查的,難道今時今日把關力度沒有加大嗎?竟然比港英時期還要差?答案就是九七之後的行政會議已經腐化,演至今日梁振英股掌之中的馬戲團,由他們把關?無異於不設鐵籠養老虎。
跟《寒戰》劇情恰恰相反,香港已經正式淪陷為罪惡溫床。得香港大愛青年和無能政府的包庇,大陸人在港屢屢犯事,都會被寬恕。好多在世界各地旅遊的自由人,或甚少走出香港卻滿腔離地惻隱的社運人,因為見多識廣,眼界擴得闊,往往跳過基本步,直接靠向多元文化論和文化相對主義,保護外人而忽略自己人,到了一個失卻平衝的境地。他們跟非得在大城市如倫紐之間穿梭出差不可的都市客不同,他們可以三十出頭資產近零,不問世務,不問現實,只講態度和大愛。好了,如今駭人聽聞的搶細路文化終於登陸香港。再包容一下,在油尖旺鬧市當眾劫人割腎還會遠嗎?在大馬路中央輾死傷者不顧而去還會遠嗎?反正他們總能在警察的眼皮底下逍遙法外,為所欲為,然後還拋下囂張言論——「大家都是中國人嘛」、「要不是中央關照」、「不就是明碼實價買罐奶粉/依足法律爭個學位/需要賺錢搶個baby而已,幹嘛大驚小怪?」
多得這些習慣抽離的老好人,香港大治之局將至。他們多也對地球有愛,對跟自己素未謀面的人有愛,跟環保人士自然投契得結黨為朋,共同為下代下下代的可持續發展生活模式努力。那麼,仍然有血有肉地生存著的人算甚麼?在他們眼中,當然就不是甚麼了。香港空氣差,別人說是大陸的污染物南飄,他們說,香港人自然也有責任,因為香港城市化嚴重,熱島效應,交通擠塞,bilibala。香港不好,最大責任當然在香港人身上,跑去怪那些在他們眼中永遠是弱勢的大陸生意人、新移民或旅客,都是不道德的——何況,廣州深圳,多的是正在剝削大陸廉價勞工的香港生意人啊。
事實是,大陸已經不再是改革開放時期的那個大陸,在北面,香港生意人已經越來越少。原因是,在大陸行商風險大,欠法制保障,太多潛規則,而且這些經濟特區發展了起來,工業成本也已經大有增長。但沒所謂喇,大愛要緊,就算香港生意人數量大跌又如何,對左膠而言,也只是少個藉口幫大陸人做單擋而已,他們大把庫存。
在大愛之中迷失,從來比在現實之中墮落更遺禍人間。香港人從來是現實的,利益受損,馬上就會武裝起來,不像滿口仁義的偽君子,明明被踩到了上心口,也可以勸籲大家不要「一竹篙打一船人」,不要歧視大陸人,不要亂扣大陸人帽子,拐子佬也是鄰舍。奶粉沒了,床位沒了,學位也沒了,連懷中的細路都沒了,中港融合的嫁衣裳,為藥房金舖老闆而做,還是為大陸人而做,還不明顯?要重建《寒戰》裡面優秀的香港,到了這個境地,已經不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