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琪參加大陸唱歌比賽節目,一洗庸俗,唱了Beyond的<情人>,發揮一般,但動作小,意義大。評判問到她選歌的原由,她的解說很平淡,她說「其實今天就好像只有我一個人唱粵語歌,那是因為我是代表了就是來自香港,那那麼重要的第一次比賽,我希望可以用在我心目中很有分量的一首歌,來到這個舞台」 。這不過是一樁讓香港人微微高潮的小事,談不上掀起甚麼普通話與方言之間的論爭,以致積累政治話語權博弈斤量,但粵語文化,尤其是香港文化可見一斑的價值和吸引力,已能從中由小見大。
當人們迷戀某國文化,自會不期然習其風俗與語言,這就是文化實力的功能,香港人哈日哈韓的現象,都是如此。貫穿整個金鐘獎節目旁述的主持,在謝安琪高歌之後,忽然不無感慨地緬懷起香港音樂光輝時代來,說了句驟聽無傷大雅的閒話,於聽者有意如我的耳中,正正點中了香港文化的硬傷。他說,謝安琪這一唱,讓他「想起了香港黃金年代的那個感受,大弦樂隊、大舞台, 唱著那時候咱們能聽懂,現在聽不懂的粵語歌曲,好傷感」。那就是說,以往大陸人都會因為香港的流行歌好聽而聽,用不著香港脫下褲子露出屎忽迎合,也沒有關照「腥港」的祖國娛樂圈,有的只是對香港文化有興趣的人,汲汲營營地學廣東話來聽他們想要聽的歌。
真人騷演員說的話,自然不可盡然當真,但「港味」吸引力之大確實是唔講得少的,有大量事實支持。香港的流行文化,在過去幾十年,影響著整個亞洲,是兩、三代人的集體回憶,現今懷舊的後生一輩也趨之若鶩。被香港流行文化俘虜了的人,都隨之而對香港的歷史記憶、城市面貌、生活方式產生濃厚興趣。香港立足亞洲甚至國際的文化地位,由此奠定。美國輸出了大量當代流行文化產物,領導者角色屹立不倒,都是因為其流行文化實力雄厚,故能以源源不絕的質量與數量,壟斷世界對潮流的定義而已。
香港曾經也是種星堂,張國榮、梅艷芳、譚詠麟,他們的樂迷遍佈世界。日本人向以自己娛樂文化為尊,也被張國榮迷倒,每逢死忌為哥哥舉辦悼念活動的習慣,在當地年年不絕。哥哥在韓國的地位亦非常崇高,1987年發行的專輯《愛慕》在當地空前大賣30萬張,創下了華語唱片在韓國的銷量紀錄,是韓國音樂史上最受歡迎的海外明星。張國榮的勁敵譚詠麟也紅極一時,上過《紅白》,頻出外語專輯,改編的口水歌炙膾人口。梅艷芳也是不得了的一位,歌聲獨特,形象百變,能唱能演,跟張國榮一同影響無數人對性別的刻板形象,也將香港文化昔日的前衛、優秀一面展現人前。Beyond的樂隊勢頭,也是銳不可擋的,黃家駒就是在參演日本遊戲節目期間意外身亡的。
講娛樂文化,音樂以外,自然是電影。港產片當年可謂亞洲電影之冠冕,現在四、五十歲的一代人,不論日韓陸台,都是看香港電影長大的。今日韓國電影界對動作和槍戰題材的情有獨鍾,跟昔日所受的港產片風格薰陶息息相關。一齣《英雄本色》,將周潤發、張國榮跟狄龍推上了當紅位置,而其他影星如劉德華、林青霞、王祖賢也因為電影賣座亞洲級影星,韓國公司還找來過香港影星代言產品。那時候,《英雄本色》在韓國上映了一年半,《天若有情》則上映了半年,而張國榮跟王祖賢合演的《倩女幽魂》也上映了九個月,當時清純無添加的王祖賢一直是他們的夢中情人。
晚期一點的古惑仔系列,題材新穎,也成了香港的標誌,兼且又掀起了一股劈友行古惑的風潮(負面影響也是影響),以致韓國人大陸人台灣人都知道陳浩南鄭伊健,而日本人想到香港,就認為it’s all about黑社會。由於電影都在本地拍攝,劇情又跟本土社會扣連極緊,它將香港的繁華夜生活和純樸屋村一面都帶到了亞洲觀眾的眼前。而周星馳的電影,自成一家,無厘頭式搞笑,風靡一時,重播也百看不厭,經典對白連大陸後生一輩也背得滾瓜爛熟。以功夫起家的成龍在香港風評雖差,但在東南亞範圍內始終是位江湖人物,在東南亞的地位舉足輕重,日本人尤其喜愛把他跟李小龍相提並論,少不得自然想到九龍寨城的背景。在日、韓、台的娛樂事業還未跑出的八、九十年代,香港的歌影視三行,一度輝煌,傲視同儕,連歐美國家也知道藉著香港電影知道香港的存在。
香港摩登時尚的一面很明亮,沉澱過後的陳舊也可謂獨特又經典。受昔日香港文化影響,好些亞洲旅客,都覺得來香港,不先學點廣東話或煲一下港產片就沒意思,就跟以前沉迷香港電影和廣東歌的人一樣,覺得懂了廣東話才睇戲聽歌,份外滋味。廟街、金雀餐廳、鴻運餅店、重慶大廈,因為電影的緣故,不少人慕名而去。還有尖沙咀海傍、油麻地舊區、港島中上下環,香港的真正特色,盡在鐘樓、電車、纜車,這些港英時代的歷史都無可複製,因為英國留下的殖民遺產種子,落在不同土壤,就會開出不同的花,香港的市容跟新加坡的已經差異明顯。
歷史文物和古蹟正在湮沒,香港特色日褪,撈得風生水的「G.O.D.住好啲」分店起勢開,成了老香港文化有價有市的憑證。事實上,不少旅客訪港的性質都是朝聖型的,為了尋找他們憧憬、冀盼已久的港味,感受真實香港舊城窄巷之美而來,景點固然會到此一遊,但血拼就必然不是主打。一心一意來香港掃日用品和名牌手袋的,大抵只有大陸人。因此,不以購物為目的,又對香港沒甚麼感情的外國人,都會覺得高度城市化兼過度物質化的香港不值得一去再去,反正夜景看了一遍放在心底就好了。他們多對「購物天堂」這美譽不屑一顧,反正香港大部分貨物商品都是進口的,要在自己的國家買到也不難。結果,歷史跟文化都交出白卷的香港,如今就成了供貨大陸的集散場。
日本電影百花齊放,題材多樣,屢屢在國際電影節獲得殊榮,文化早已攻陷各地。迅速崛起的韓國也已經取代了香港,青出於藍,成為新的「亞洲荷里活」,兼以K-pop、韓劇加綜藝節目綜合而成的韓流,橫掃世界。而台灣也找到了自身定位,電影方面以鄉土味成功突圍,音樂方面左右取經,在日韓之間佔得一席之地。反觀過去一直獨佔鰲頭的香港娛樂事業,卻在回歸祖國懷抱以後逆勢而墜,急速萎縮,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無復當年勇。
如今,還會入戲院的本地人,通通以只支持西片表示清高,就算看也只是看中港聯手炮製的大製作。合拍電影,成為香港電影業界謀生之道。而音樂方面,就算新冒起的人偶有驚喜,久立殿堂的人敢於試新,也因各大公司的死板作業和相關行業領頭者的眼光狹隘而無處求生,曾經星光熠熠的年終頒獎禮,已經淪為樂壇小強𢱑撈的街頭巷尾,無人競爭,無人問津。作品質素衰落若此,在歌影視三方面被日、韓、台拋離九條街是必然的。既然香港文化只如一池死水,毫無爆發力,見到一個半個歌手敢於在大陸節目中充當非主流唱唱廣東話舊歌就馬上自high一番,也就毫不令人訝異,反正亞視經典台也是同樣無限loop發黃節目的。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