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是盤好生意,歷史悠久,前景依然光明,百貨應百客,豐儉優劣由人,不拘規模地點人數師資。學習態度認真而家境富裕的學生,聘用「秘撈」的老師上門私授,學費幾百起跳,不計成本,父母望子成龍,只問回報。只求心安的、庸師無能的或是謀求應試秘笈的學生,部分聯群結隊的摸上大型連鎖補習社的門,魚貫的入,魚貫的出,部分師從只比自己年長幾年的高中學生或大學生,喜其無有代溝,各有所得。高中學生或大學生之中自然也有級別之分,學業有成、應試有方的,為以升讀大學為目標的上進學子補習,身在band1學校成績卻僅在低空飛過的,亦不避誤人子弟,為父母無暇理會的基層子弟補習。上駟可為中駟之師,下駟又可為跛駟之師,教育界的錢途,畢竟是財源滾滾來的。
舊時我也接洽好些補習,唯近年議價能力才因身分而升漲,以往賺不了幾多。通過補習中介開拓客源,少不免碰著好多以低收入家庭自居而不肯給予合理價錢的人。這類人不是看不起中學生,而是因為家境清貧,分屬基層,因此開天殺價劈得我們這些學生一頸血。「基層霸權」的面目,早在梁振英政府大舉扶貧之前,我就見識過了。我與這些家徒四壁又胸無點墨的家長無仇無怨,本無階級利益衝突,但中學生之所以「跳入火坑」,唯一原因就是賺錢,講錢就非較真不可。搖一程輕鐵光臨舍下換四、五十蚊,講解課文指導功課一個鐘不欺場,那是毫不划算的交易,我看本書,看場戲,見個朋友,價值都遠高於此,所以一聽到那些基層抱怨,話不投機,我就不會再講,就此打住。中學生少有貴人事忙,不過勞力腦力都有價,學費達不到經濟學裡的均衡價格,接工作的,總不成打腫臉充善長。It’s not about determination。
家住嘉湖山莊的學生家長,普遍不議價,但因為自己當時只是中學生,薪酬難以突破百一。如今元朗天水圍一帶,有力購置幾百萬一個單位的私樓的人不少,屋苑也呯呯嘭嘭地拔地而起,如今新舊交錯,城貌十年殊異。這類當得上私樓業主供得了樓的業主,算是新界的中產階級,都有中產學歷、心態和品味,講究幾百呎家居室內設計,出入有輛車代步,年中偶有短程外遊充電。這一批人仍然有結婚生子才是完整人生的執念,成了家,就會誕下一至兩名子女,也認識到往小朋友身上消費投資的重要,自知無力讓他們贏在起跑線,也會盡力為之,所以尤其重視教育,要求有品質保證的教育。這種生活模式和家長心態在近年越趨明顯,遠超我還在讀中學的當年,譬如說,家長時會有意無意坐在學生身邊旁聽,而且他們也是識字之輩,所以授課質素得過且過的中學生想要從他們身上賺到錢,不像昔日那麼容易。
豐子愷畫的<同情>是很大愛的,但小朋友遞過去的畢竟是玩具,無傷大雅
接受教育是人權,有得補習則是自由市場上的玩意,講你情我願,講金少講心。基層小朋友既然能夠入讀官津中小學校,就代表接受得了教育,這些學校為每個學生提供的教育都是一樣的。學校那邊照顧不了能力有差別的不同學生,學生吸收不到知識,是學校的責任,辦拔尖補底班,辦課外活動遊學團,要資源就到教育局申請去,因官僚行政種種因素而影響教學質素,是政府的責任。高質素的額外教育跟到外國旅行和到大球場看球賽一樣,不是生活必需品。中產父母可以選擇調整開支,自己少買幾件新衫來換小朋友上playgroup的機會,基層家長捉襟見肘,力有不逮,則早該放棄不自量力生兒育女的念頭。縱然生育是人權,為人父母忽略社會環境及自身經濟條件而碌爆人權卡,始終是自私的行徑。
補習自然只是小事一樁,但同情從來不廉價,好心一次,好心兩次,長貧仍是難顧。只比別人多穿一件褸也脫下來讓人取暖而害自己冷病的不是善良,而是愚蠢,何況寒天冬夜派發衣衫的角色,不該是多穿一件褸的人,而是擁有資源和有權分配資源的人。社會既有分工,那些無私貢獻的大愛扶貧重擔,就不妨留給滿口仁愛、急功好義的偉人,以及發財立品、沽名釣譽的富豪。甚麼義工團體的,也不是沒有開設各種名目的免費義教,老鼠生仔打地洞,基層小朋友就到那裡去好了,安安分分。在社會回歸正軌、政府重秉公義之前,坦承庸俗,理性自私,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在亂局之中自我保護的生存法則,濫行好心必自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