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有幾年,我習過跆拳道,不過練到紅黑帶,就因為恆心有欠而退學了。那時候我游說娘親課金支持自己熱血習武,只是覺得動手動腳有型,連跆拳道是韓國還是日本的,也毫無概念。那時候每星期都有一節練習,慵懶成性的我,每次都是萬般不願的出門,但又萬般不願的下課的。
主理會所道場的教練,當時黑帶四段,名為伍樹榮。四段或以上者,其正確的稱呼,應該為師範,但我們都是教練教練的叫,沒有區分。當時曾經聽說過,他的Turning Kick既正宗又具爆發力,算是在業內頗負盛名,但我沒有深究下去,只是覺得他可以硬著腹,任八、九歲的我暴打,實力不弱。而練習跆拳道的地點,不是那種極具規模、有大鏡有軟墊的正規道場,而只是屋苑會所多用途室,簡簡單單,三面牆一面玻璃。王家衛言武功,兩個字,一橫一直,這邊則是簡而化之,一群學生,一個導師。
繫白帶、黃帶時期的我,每次上課,都重複背誦格言、熱身拉筋、踢腿練習和體能提昇,所以覺得非常厭悶。教練每次按我到地面拉筋,我又痛得整個人在震。所以對上課的熱切期待,到了可以初嚐對練滋味的黃綠帶階段,才開始出現。所謂對練,就是與水平相約的小朋友(我也是小朋友)互踢,或是追逐永遠擊不中的教練,掌握搏擊的節奏和距離感,為之後練習自由搏擊做準備。到了綠帶階段,我算是道場小朋友之中比較擅長對練的一位,而保護手臂、脛部、胸腹、頭部、下身等處的護具亦會隨著級別上升和實際需要而漸漸齊備,好像打遊戲機。
護具和規例一多,所謂武術就成了競技運動,比參與球類運動還要安全。我以往受傷,多數只是因為出腳之時,腳面碰正對方手踭。香港父母安心送小朋友學習跆拳道,而非詠春、拳擊,安全大抵就是其一考慮。事實上,跆拳道的自由搏擊,一如奧運直播所見,都是以擊中對方頭部或胸腹得分而非殺絕對方為準的。因此,為了取分,雖然隨著級別上升,學生學習到的腿法越來越多,但實際上用得著的招數,還是極為有限。Hook Kick、Back Kick、Downward Kick之類,都是表演用的花式,比賽之時,除非對方非常弱,弱得容許其中一方胡亂出腳,否則也是比較罕見的。所以觀賞跆拳比賽,紅藍兩方,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約一米距離內對峙和輕微彈跳保持敏捷的,他們伺機而動,待時機一到即快速連環Turning Kick啪啪啪啪的轟炸對方護甲再回到原點,所以會令好些人覺得如此項目極不可觀,有欠官能刺激。
Big Bang太陽舞曲結合花式跆拳
與拳拳到肉的拳擊比賽相比,稱跆拳道的腳法為花拳繡腿,可謂絕無虛言,而跆拳道花式表演甚至結合音樂舞蹈,確實是非常絢麗的。然而,若有嚴師指引,自己又肯認真練習,其格言末段強調的「強身健體,臨危自衛」,確非不能從套拳、搏擊、自衛術中練就。習武之路,殊途同歸,任何武術種類都是修為之道,無分高下,跆拳道予人務虛之感,不是它本身的錯,跆拳高手,絕對可以一腳踢開敵人九丈遠。一般人看不起跆拳道,只是因為在競技方式和普及層面而言,它太注重保護選手,而韓國以外地方坊間的跆拳道興趣班又大都是柴娃娃,連基本功也兒戲對待,不能跟韓國本土的相比而已。另外,跆拳道是四、五歲小朋友都可以小試牛刀的武術,因為教練會調整訓練強度,著重培養其興趣、耐性、體能和靈活性,所以也時常被定義為一項運動多於武術。
完全不能被稱為搏擊的兒童跆拳道比賽,一個正規的Turning Kick也沒有使出
跆拳道之跆拳,意為踢擊及拳擊,道則指道行、禮儀。道居中統攝,為拳腳之本,所以跆拳道對學拳者能否修身立德的重視,多於勇猛退敵的能力。以往我班上偶有同學表現無禮,本來仁慈的教練便會立刻板起臉,喝令他們面壁思過、做掌上壓甚至直接動手教訓。而出入道場,教練也嚴格要求學員必須鞠躬敬禮,萬一學員一時大意逕自跑掉,教練必會當著一眾家長的臉,抓他們回來,迫他們正經道別,反省自己行為不檢——這就是學習跆拳道,必須要學習的禮數。因此,受教的話,學跆拳道確實是可以訓練小朋友紀律和禮貌的。跆拳道注重學員的隊形、禮貌和態度,多於拳腳功夫,使不少香港家長也認為送小朋友來一邊運動,一邊學禮,借用他國民族精神塑成的武術來教仔,是件好事。他們對教練如此認真對待學員操行問題的認同,可說是間接承認了韓國文化。
跆拳道與韓國歷史息息相關,在五十年代得崔泓熙將軍正名和推廣後,融入了韓國人的生活。據統計,每十個韓國小朋友,就有七個學過跆拳道。換言之,十分之七的韓國小朋友都經歷過跆拳道的思想洗禮,接受過講究服從、尊重長輩,打不罵口,罵不還手的道德教育。如此武術精神,結合韓國本來就尊卑分明的社會特色來化育後輩,本來已經牢固的階級差別、長幼秩序,便變得更為牢固。它吸收了韓國的民族氣節再內化成為武術綱領,強調學生對教練必須恭敬,崇尚百折不屈、自強不息之堅毅,及又成為韓國國粹,與韓國民族精神和尊卑觀念,三者互為因果,使後生永遠不敢得罪前輩,而前輩則永遠高高在上,自以為是。這種文化落於民風偏向柔弱的香港,可以修理被過分溺愛的頑皮小朋友,誠為上佳課餘活動,但在韓國本土,雖能強健學童身體,另一方面卻在在惡化世代之間本來已經不平等的關係,可謂利害參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