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七八十年代香港人的心態是真心想中國好,此之所以六四事件,人人因愛國而大為憤慨。這種說法聽罷,我能給的反應就只有笑而不語。
因為若然要說某某真心想某某好,恐怕就算是對自己民族極度自豪的日本人韓國人,也是不可能如此肉麻的。「我真心為你好」,只能存在於好朋友和好朋友、家長和子女、情人和情人之間,而當中又必然要有深厚感情為基本,才可以促成一種打從心底為對方設想的無比關懷,否則,那必然是虛情假意的假話,無根無據,誇張失實。
世有家庭,而後有國家,先有個人,而後有團體。一個人會期望一個國家好,說穿了不過是希望在那個國家生活得好,而絕對不是望著火箭升空或是國旗飄揚,就覺得自身的利益可以不妨放到較後的位置,這是人性的表現。以往香港人關心中國,主要是因為中國那邊有親人,換了是美國那邊有親人,加拿大那邊有親人,香港人也是會希望美加局勢穩定的。而到了《中英聯合聲明》簽訂之後,他們更加關心中國,則是因為自己將要落入對方手中的大限將至,害怕本來只在大陸的暴虐,會緊接在英國撤離之後延伸至自己地方。這種情緒,與其說是關心中國的發展,倒不如說是關心香港的未來。
今日香港人毋須關心中國,一是因為中國那邊的親人已經所剩無幾,二則是因為香港有自己的議程要討論。舊時中國在共產黨治下,政治運動此起彼落,戰後魚貫偷渡來港的人知道還留在中國的親友生活困苦,冇啖好食,生活水平落後香港一大截,所以他們一方面時時會寄運物品到中國,救濟逃亡無力的親友,另一方面會在香港成立宗親會,維繫初到香港貴境的中國難民的感情,使自己人在異鄉,不至於無依無靠。這是被藏在「真心想中國好」的說法以下的真正現實。
不過,到了今時今日,香港人已再無幾多身在中國的親戚,因此以往見面談祖籍、學生手冊都要寫籍貫的風氣,跟南洋各地一樣,也漸漸淡出了香港社會。馬來西亞大量華人聚居,氏族宗親會和同鄉會館也曾開得連街接巷,但近世已經隨著華人移民後代融入馬來西亞社會而式微。一幢幢宗親會,不是被改變了樓房用途,門庭冷落,就是人去樓空,關門大吉。而在香港,因為土地少而發展快,多數宗親會直接連地址也消失,只剩下少量規模一度頗大的還在運作。中國來的難民,已經因為久居香港已成為了香港的一部分,而他們的子女,其宗親觀念也因為家族枝葉不再扶疏而日益淡薄,更因為生於斯、長於斯而不再像父母輩一樣強調自己家鄉何處,直接以香港為家。
大量華人聚居的馬六甲,當地華人會館已經不成會館
真心想中國好,是一句溫兆倫才講得出口的對白。香港人是現實的,真心想中國好,其實只是真心想自己好,當年如是,今日亦如是。香港人因為中共硬要收回香港而成為中國一部分,香港人生活無可避免地遭到了中國這個大黑洞的巨大影響,兩地社會制度和風俗文化差異使香港和今日中國,已經因為香港的既先進又發達和中國的朽木不可雕也而處於對立面。中國財日雄,勢日大,香港只會被侵佔得更快更多,海怡半島也要淪為自由行的特賣場,就是好例子。
愛國不可能愛得拋棄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因為它本來就是不合理性的民族主義洗腦工具,更何況已被共產黨騎劫了的中國,從一開始就不是善男信女。香港人理性冷靜,只問實際,中國若有本事將香港管治得像英治時期一樣好,他們自然就會尊敬中國,忘記英國。香港有人戀棧英治,是因為受英國長期統治的時候,英國治英國人不強調愛國,治殖民地也不強調愛國,也令人心悅誠服。英國人知道愛國主義根本愚昧,他們是有政治智慧和管治能力的國家,所以他們不屑利用。中國沒有英國的能力,也沒有香港的文明,管治香港,靠的就只有將「香港已經回歸中國,香港要真心為中國好」的錄音,反反覆覆播放下去。
老老實實你寫香港史真係招牌菜
KPop都好,不過估唔到上次要用成績論打J sosad, 早幾篇對我呢D反韓系真係開眼界
成績論的意思,係咪即係起碼南韓去到全世界都有人知道kimchi, Gangnam Style嗰一段?
基本上即係最後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