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網絡世界和社會運動已經密不可分,而每逢議題發酵,懶人包足不足信,都會一次又一次地成為人們的討論話題。好些自命理性的人,總喜歡急不及待地跑出來表示,懶人包的內容偏頗不實,而他自己稍為瀏覽某政府網站,又稍為查閱一下某資料或某報告書就已經發現大量懶人包的漏洞,然後擺出一副看不起民粹主義的姿態,鄙視普通市民和抗爭人群隨波逐流的愚昧,批評上街示威的人都是為反而反的盲流。
但坦白地講,關心時事只是美德,不是義務,為反而反,也是有time cost的。行代議政制的社會,市民以選票授權代議士監察政府,如無重要大事,市民是有權一方面選擇依賴政府、議員和志願組織三大明燈,另一方面則肆無忌憚地自掃門前雪的。人們傾向將時間花在自己的生活上,能夠侃侃而談家國大事的人,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必然是非主流,因此,認為市民應該自發閱讀所有白紙黑字文謅謅的條約附件約章合同,無疑就是極為苟刻的要求。代議士受納稅人錢財,自然有責任為納稅人消災,肩負起幫助選民議政的責任,這是合乎商業原則的一買一賣,市民不問世事,是情有可原的。
無奈的是,九七之後,香港政局日壞,所謂先進城市和公民社會的漂亮面紗被迫揭開,社會主流不諳政治、逃避政治,甚至討厭政治的真身無所遁形,香港市民面對一浪接一浪的制度暴力,完全沒有還擊之力,代議士的執政意志和政治智慧,更是慘不忍睹。之所以淪落至此,正是因為在過渡失敗的不完整代議政制底下,香港的民主制度有如四不像,民選議員又多不稱職,行政主導的政府架構變了港共的禁臠。市民無法外判所有監察政府的職責,又習慣舊時只談風月的太平日子,欠缺親自下場翻箱倒櫃的積極,結果就卡了在心知不公義正在不停膨脹的理性和無論如何激進抗爭手段總該避免的另一種理性之間,進退失據,惶惶不可終日。
而熱心時事的網民製作懶人包,其目的就是方便其他尚在適應亂世的人,了解反對者的立場,擔當起提醒市民一同監察政府的角色。既然提醒市民留意時事是好的,那稍為過火的煽動性用字或是有心放大的方案缺點,根本沒有不良影響,因為政府握有公權力,也根本不怕被無權無勢的市民「抹黑」。
在今年三月台灣服貿黑箱事件和近日新界東北割地計劃抗爭期間,各種各樣的懶人包在網上廣為流傳,這其實是對台灣有民主制度而無民主文化和香港既無民主制度又非合格公民社會的回應。而環顧先進發達的西方國家,當地網民也同樣會炮製言簡意賅而又圖文並茂的設計去闡述自己的政治立場,絕對不是新鮮事,因為就算在老牌民主國家,也同樣有沉默的大多數,有從來不光顧票站的塘邊鶴,使得有如熱鍋上的螞蟻的好事之徒心急如焚,想要將懶人喚醒。
此之所以,對待懶人包,用上對待學術論文的態度,左挑右挑,是非常無謂的。懶人包的出現,無論如何也是利多於弊,因為有懶人包,就代表政府無法釋除公眾疑慮,或是違背民意倒行逆施,而大家就應該用各自的方法,去迫令當權者給自己一個交代。譬如東北計劃,斟酌某懶人包中描述的土地頃數與事實有否出入是沒有意思的,因為政府失信於民,急切推動港中融合,才是爭議的根源,軍隊的師帥。說懶人包「煽動民粹」,糾集無知的市民於街頭鬧事,是馬英九政府的說辭,是香港政府高官的說辭。那些以進步人士自居的,竟然配合當權者口徑,批評網民的懶人包,套用支聯會李卓人最常用的一句,如此這樣,共產黨就最高興了。
將懶人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