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命主義足以致命

赤手空拳,對抗帝國主義和軍艦大炮,是不自量力的行為,但在急於對外擴張的英美法強橫地攻入亞洲的那個世紀,大部分處於弱勢的人們,普遍都是如此的反應。清朝的人,在正式捲入鴉片戰爭之前,也不是從未見識過西人的先進的,但主事知識分子寧願選擇性失明,也不去面對終有一日要開國的事實,到了八國聯軍之役前夕,還有無知平民自恃神功護體,聚眾成團,以為可以與西人匹敵。清廷以泱泱大國自居,卻是軟弱無能,維新失敗,隨後在歷史上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東亞另一強國日本的襯托。

然而,人的自以為是,只有殘酷的現實能夠警醒,除非大敵當前,否則亂世之中再聳動的救亡之說,都是多餘的。日本在十九世紀中後期,因為明治維斯一躍而成為強國,但國人也曾經付出沉重的代價,與歷史教科書中那片枯爛的海棠葉雙雙捱打,任人魚肉。

德川幕府末期,影響日本發展深遠的黑船事件發生,以為江戶已經算是不得了的地方的國人,目擊海上出現蒸汽船這種龐然巨物,嚇得亂作一團。縱然國內有識之士早有聽聞英國艦隊已經輕鬆降服了清國,但美國那艘黑船超出國人能想像的艦炮數量和威力,並沒有使幕府大老和老中立刻跪地求饒,打開門戶,接受通商,而是搬出了諸多藉口,婉拒對方。

blackship

今人看來,當時幕府用上拖字訣和嘗試鎖國無疑是不智的決定,而當時國人從武器店購來盔甲刀劍,也算不上是有備而戰,不過大家別無他法,只能胸口掛個勇字,將就將就。最終,戰爭沒有爆發,但黑船翌年再來,幕府與五群西人簽訂了《安政通商條約》,開放了更多港口,被迫接受了跟《南京條約》內容類近的條款。改革國家的思想,因為有識之士感受到自己國家將會淪為半殖民地開始活躍,明治維新隨即就在六十年代揭幕。改革如何為日本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不贅,總之在維新之後的清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之中,日本的全新氣象,震驚了世界,西人恃強凌弱,如同欺負清國一樣去欺負日本的事情,再也沒有發生過。

對手的強大,從來不是失敗的藉口,被徹底擊倒之後,意志和決心若然大幅增加,人們若然敢於屢敗屢戰,屢次的失敗也會是屢次的成功。只要洗心革面,圖強振作,即使無法稱霸一方,至少也抵抗得住強鄰的侵略,就算二戰之後成為了戰敗國,都是雖敗猶榮。未戰先降的認命主義,才是置人於死地的劇毒,比船堅炮利或是經濟封鎖,都要致命。

如果我們老是想著,中共有財有勢,無堅不摧,而香港無人無物,地處邊陲,那我們必然是翻不了身的。如果我們目睹黑船來臨,還在想著擺個姿態投個票就可以保住地盤,那我們必然是死無葬身之地的。美國沒理由夷平日本全島,中國亦不可能收買得起七百萬人。美國駛向日本,是因為美國需要通商,所以美國不是唯一的主宰,日本也不是被動的羔羊。而中國插手香港,也是因為南方以至全國的發展需要香港帶領,所以中國不是慈悲的恩主,香港也不是待嫖的侍妓。香港是有資格像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一樣,與中國平起平坐去通商的,但香港人卻因為懶得爭取站著賺錢,寧願跪著乞錢,竟然忘卻了九七之前食住對方的骨氣。

帝國船艦靠岸,清國才忽然驚醒猛回頭,後知後覺推動改革,是必然。企圖殖民的槍炮已經校準,清國卻還停留在打不打仗、如何打仗、幾時打仗、打仗之前簽不簽意向書的爭議,和戰不定,拖拖拉拉,錯失救治時機就更是必然。香港人的臨界點,可能是樓市崩盤,可能是TVB停播,可能是大陸人在香港某商場打死香港人而逍遙法外,一件林維喜,一次青年的暗殺,就能引爆一地戰火,沒有人預料得到。香港屆時未必能像日本一樣,及時避過被大肆蹂躪的慘劇,甚至變成有力蹂躪他人的一員,然而,若能做到不降不退,以暴制暴,有力與外來侵略周旋到底,是肯定沒問題的。我們掌有一拍兩散的籌碼,我們從來不是赤手空拳,形影孤單。

2 Comments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