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非常啟發人的《教授》加場,是夜一如以往,座無虛席。由於期望太高,我一直打呵欠,一直望錶,乾著臉等完場。如此水平的話劇,我實在不希望我認可其智商的人觀賞過後會感動。不過如果他們會感動,我也為他們有撥冗觀賞而感到慶幸,而我自己,則相當後悔自己浪費了一個難得的座位,因為它要表達的,我老早就知得一清二楚。Inspiration,應是留給沒有準備的人的。
這齣話劇最出色之處,僅僅在於對白的大學生味夠濃。經歷過大學生活,或對大學教育略知一二的人,會跟它產生共鳴。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笑話,就是即使是讀法律,也不是讀中大,僅此而已。除此以外,它的角色設定粗疏,省卻都無妨的枝節太多。辯論隊的存在和有關教育產業化的辯論內容,以及最後一幕父女溫情戲,其實全是可有可無的。另外,劇本安排角色直接講出「教育才是最偉大革命」的大道理,而無帶領觀眾從中自行思索,更是流於眼高手低,畫公仔畫出腸。所謂針鋒相對的對話,也毫無張力,毫無迫得人喘不過氣的力量。不得不批評的是,演員之間的火花也相當弱,譬如那堆辯論隊的故作緊湊,直是成事不足。間場反覆以過量的時事聲帶穿插,則最使人覺得厭悶。兩個鐘頭捱了下來,我不覺得被娛樂了,而是好像被導演硬塞了一堆我已經相當了解的時事資訊。
編劇野心極大,企圖在社運、教育和人生三個議題上,將所有立場都各打五十大板,結果卻陷於無法徹底鞭撻某個角色的脫離現實,又無法突出某個角色的有理有節的困局。沉醉於魯莽地為民請命那「社運王子」男主角,自我感覺一直良好,卻在被警方起訴時經不起挫敗,回歸人性,背棄本來對烏托邦的嚮往,沒有從一而終。而教授向智商偏低的女主角和盤托出為人師表的緣由,誤導了人以為其背後必有文章,最終卻反高潮的,說出了平淡不過的往事。假如撇除教授和社運王子母親的爭論不論,戲劇應該有的衝突位和高潮位,在《教授》之中幾乎隱形。
這齣《教授》,其實是適合尚待餵飼式啟蒙的人入場的,因為它不用咀嚼就能消化,跟流質食物一樣。然而事實上,尚待餵飼式啟蒙的人,根本不會入場,入場的,也是久居道德高地,想要借劇作聊以自慰,或是委身現實,有志不能伸的人。所以是夜觀眾席過度的笑聲,實在令我處於相當尷尬的境地,因為笑話並不好笑,而且針砭也相當無力。頻密的笑聲,無異於不停提醒我捧錯場,買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