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開始之前,全世界都知道這是一場各有各講的獨腳戲。兩盞大光燈,射向台兩邊,一邊無賴到底,一邊彬彬有禮,可謂毫無交流。
林鄭唸講稿,講得比梁振英和曾蔭權都要好,也許是身為女性的緣故。她的官腔開場白,跟人大決定一樣,態度分寸不讓,一如預期,沒有失甚麼分。可惜的是,學聯周永康首輪發言沒有瞄住紅心打,沒有將「與中共談誠信等同與虎謀皮」無限放大,一直講民生與政治關係這種POLI1001入門話題,無異於浪費了寶貴的air time。
林鄭反覆指出,香港並非獨立政體,所以不能漠視中央的角色,其實是在令習近平更難做。共產黨的本質是反民主反革命,但它的存在,還是以借權斂財為本。只要不給予民主的後果,有損其利益,而民主化可以鞏固其政權,它就必會借民主化去留住利益。認為共產黨真的是鐵板一塊,完全是高估共產黨的能耐,真正不知變通,鐵板一塊的,其實是港共政府。最應當點明的辯論關鍵,是五部曲走到最尾,會否等同死路,學聯無法迫得政府承認這個「偽循序漸進」軌跡出現機會之大,牙力實在顯得甚弱。
政府這九十分鐘的戰術是瘋狂搬龍門,因此越虛無的概念越不應討論。龍門越硬越重,政府才越難搬得動。而民主態度、民主精神、政治權利和良心之有無都是相對空泛的概念,非常方便不同人各自表述,學聯提及也沒有意思。反正於政府眼中,民主態度就必然是你聽我講,民主精神就必然是有商有量,政治權利就必然是選舉權力,官員良心也必然是毋庸置疑的。學聯陷於泥漿,處於下風,也許與跟慣了泛民左派的論述方式有關。
到了鄭耀漢嘗試整理學聯訴求,問及學聯是否即是要求政府向人大額外提交一份補充報告時,周永康再次沒有回應,也沒有強調學聯希望政府如何具體回應民意。他反而再將電子公投這樁舊事拿出來,繼續糾纏於平等公開這些又是人言人殊的概念,將發球權推回政府手中,實在令人非常沮喪。林鄭乘勢將沉默大多數的民意與電子公投結果相提並論,又重申政府向中央提交的政改報告連公民提名也有寫進去,普通市民看在眼裡,一定有「啊,林鄭之言也有其道理嘛」的反應。
對話中後段,林鄭表示,願意再寫一份報告給國務院港澳辦,將八月尾至今的市民意見再次向上請示,譚志源又借梁家傑和何俊仁皆一度入閘,說明泛民參選人落敗是政治實力的問題。梁麗幗劈頭就點出的人大違憲問題,這相對需要正視的問題,被政府一招寒冰掌推到了暗角。公民提名合不合乎基本法,這其實是早就研究到爛了的題目,學聯卻任得政府再次提出這個題目拖時間。
梁麗幗能夠要求對方交代何以在政改報告中錯誤引導人大,清晰地質疑了對方忽略「體現民主程序」的問題,又能就「走回回頭路」加以批判,是學聯五人之中發言最簡潔有力的一員。周永康緊接質疑政府補充報告,重提香港人的期望,要政府交出拆彈方法,也見負隅頑抗之勢,但譚志源和林鄭還是神色自若地,將「體現民主程序」的龍門往左一移,再次「澄清」報告是如實描述,「並不存在有任何引導」,並拒絕以修訂基本法第四十五條之法,推動政制發展。
提名委員會之必須存在,基本法之不容亂改,最後也被袁國強重新講明。他的理據是,民間意見分歧太大,只有二零一七年可以一人一票普選是共識,所以現階段不宜修改,驟耳聽又是相當易入耳的。周永康隨即指出修改有迫切性,要求政府交出時間表,發言條理,則稍遜於袁國強了。姓鍾的學聯代表、岑敖暉和周永康,埋尾再批評政府,動觀眾以情,也已激不起太多漣漪了。
「二零一七年一人一票普選」在政府的包裝下,已經像光明磊落四字一樣,被扭出了新定義。學聯不自鑄新詞,其實是不智的。政府五人這次可說是有備而來,交足功課,發揮超水準。反觀學聯,卻是越戰越頹,挑不出太多對方的錯處,被對方牽着走,落入困局,連黃之鋒在《城市論壇》時時能反客為主的表現也不如。政府何以看中學聯,兩個鐘頭下來,我完全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