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帝國主義之下,受恩惠的多,被剝削的少,是香港人沒有激烈反殖的重要原因。香港能在一八四一年才成為大英帝國的囊中物,在二戰後又繼續得由英國主理,確實是幾生修到的福氣。
回溯十六十七世紀的歷史,會知道日不落帝國能成為世界霸主,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早在大英帝國出手之前,歐洲各帝國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的帝國模式已見雛形,那時候沒幾多人想到,笑到最後的竟然是英倫海峽外,那算不上是歐洲一部分的島國。它能成為陶傑口中的翩翩君子,靠的是在別國的經商經驗之中學習,再在自己的殖民路上跌跌撞撞,用傷痕換成長,而香港就正遇上了它最成熟最有韻味的年紀。
英國的金融體系,是抄考荷蘭的。英國授權海盜作「冒險家」,加強海軍軍力,是學西班牙的。英國的海外市場例如印度,則是掠奪自法國的。英國人根本不是甚麼智慧超班的國族,在實行帝國主義初期也曾錯用政策去干預印度內政,激起當地人的反抗。尊重華人文化,扶植華人輔政,為殖民地建立司法制度以至改善社會衛生條件和公共設施等等,都是總結失敗之後才得出的所謂善政。
簡單來說,二戰之前的港英政府治港,大致上就是以好好經營一個東南亞轉口港為目標。補給英國遠洋艦隊,方便西人經商,是香港這殖民地的主要功能。後來要將香港建設成一個先進城市的計劃,在當時是無甚端倪的。因此,在這段時期,英國對香港的恩情只能以淡薄去形容。
到了一九四一年,二戰開打,軍人出身的強人邱吉爾擔任國相,國際間的共產主義日益壯大,香港的前途將被改寫的伏線終於埋下。日本入侵香港,挑釁英國,邱吉爾為了不向日本這個新興強國示弱,決意力保香港。可是,其時整片歐亞大陸烽煙四起,英國軍隊鞭長莫及,駐港英軍終於還是不敵日軍。雖然香港淪陷,民生受困,但正因為被日軍拿下過,重奪香港,為英國一雪前恥,於邱吉爾而言就更具有象徵意義。
日本投降之後,國民黨大哥大蔣介石想到中國是戰勝國之一,起了一親香港芳澤的野心,派了手下去爭取香港。然而,由於中國畢竟只是有戰勝國之名的國家,英國不給,美國又撐英國的腰,蔣介石還是抱不了美人歸,香港在邱吉爾的堅持下,就重投了宗主國的懷抱。議會其他議員,對香港是沒有這個情意結的。
楊慕琦重掌港督一職之後,嘗試推行人所共知的「楊慕琦計劃」,增加市議會民主成分,以順應戰後大勢,挽回帝國的聲譽。但這個民主抗共的計劃並沒有得到繼任的葛量洪加持,而轉眼間中國就陷入了共產黨發起的連場政治運動之中。為了保護香港免受赤化和鞏固資本主義陣營勢力,港英政府這外國勢力悄悄開始「搞亂香港」。
英國人「搞亂香港」的方法,像廣東人做雞的方法一樣多,無心插柳柳成蔭,為香港的本土意識立下了基礎。香港人口大部分是中國南來的華人,但在香港生活,所累積的卻是與中國人截然不同的香港經驗。這些經驗,部分是社經因素使然,部分是港英政府刻意為之的。從國語長片到粵語長片,從不知法治到三權分立,從方言多元到廣東話為主,從港中交流到壁壘分明,從光顧裕華到轉投大丸,香港人在生活上和文化上漸漸儼如一個國族,更不要說香港擺脫英磅,有自己的貨幣了。
要是當時那含着雪茄的首相不重視香港,香港後來就不會有言論自由,不會有出版自由,不會有宗教自由。沒有英國人給予的自由和契約精神,風靡東南亞以至西方的香港影視,不會出現,可跟紐倫相提並論的金融中心地位也不會存在。縱然香港人今日正是因為自由得來太易而不知珍惜,英國人某程度上可說是縱容了香港人,但殖民功夫到家的英國人留給香港自由,終究難得。
所以,就算邱吉爾在乎的是面子,而不是香港人的死活,英國政府有恩於香港,使香港倖免於國共污染是事實。讚揚英國百多年來的管治,不是戀殖,只是忠於歷史,實話實說而已。如果香港一直是滿清的屬地,再成為粵系軍閥的禁臠,再成為共產黨的直轄市,香港只會是一塊又腥又臭的爛地。
不知就裡就認定自己沒有了宗主國關照便會完蛋,放棄自己文化去遷就和屈服於宗主國的文化而不知自強,才是真正的戀殖。說到殖民,一定要看對方怎麼殖,殖得漂不漂亮。若是殖得其法,殖是好過不殖的,撐殖是好過反殖的。因此香港的反殖史,應當以一九九七年,香港再度被殖民為新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