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古話,其實就揭示了窮人就是垃圾的現實。李白才思如泉湧,一是因為博覽群書,一是因為見多識廣。在唐代,接觸經典當然已不再是困難的事,但能在毫無家累的情況下四出遊歷,結交朋友,縱情山水,卻並非普通人可以過的生活。「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氣,並不是一個把錢看得很大很大的人寫得出來的,而窮人的一生,就早注定了要把錢如此看待,因為錢太重要,也太稀少。
把錢的重要性放得太大的人,心胸多數狹窄,眼界多數短淺。貧窮是原罪,當政府無心解決兩極的矛盾,任由富者越富,貧者越貧,負擔原罪的人就一年比一年多。起跑線的前後,決定了不同人命運的好壞。家境好的人,穿一身名牌貨,東西爛了就換,不爛也可以隨便買,散財如散水,不用顧忌躊躇。家境差的人,校服穿得破爛了拿去縫補,再破爛了還是只得縫補,因為慳得多少就等於賺多少。經受這樣的生活方式磨練,人不變得凡事斤斤計較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切損失虧蝕都太貼身,稍不認真,買了點不該買的或買得不划算的,隨時影響其他開支,例如房租跟三餐用度。貧富學生之間的距離本來就大,只有趁他們仍懷有對同學有同情心時把他們拉近,兩者的仇視和不理解才會得到緩和。所以,任由社會把他們劃成人鬼殊途的兩路人分而治之再而把低劣的淘汰卻無動於衷,這冷漠無疑是違反公義的。
讓貧富孩子共融,是最佳的良好品人格塑造方式。因為是朋友,富的就不會狗眼看人低,甚至會把自己在外國遊歷所感跟無力出境的人分享,讓他們看不到也可以聽得到。富的會跟貧的分甘同味,食同一個飯盒,翻同一本書冊。就算兩人的身分是少爺跟書僮,關係也可以是和洽的朋友。孩子的世界本來沒有階級﹑上下﹑優劣之分。比較家境和因為對方出身而歧視對方,皆是大人後天灌輸給孩子的觀念。
直白如「佢咁窮你咪同佢行得咁埋」的話當然不會赤裸地脫自大人的口,但自私地「保護」和「培育」自己的孩子,已無異於分明涇渭地區分了清濁。讓我的孩子人望高處,飛黃騰達,讓他的孩子猶如江水,向下湍流吧。支持直資制度和心儀學校轉制直資的理由多不勝數,有能力負擔高昂學費的家長未必都嫌棄別人貧窮,只不過想把窮人隔開以僻出孩子往上攀的蹊徑。在某程度上,這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他們沒有想過將一切推倒重來,因為他們的優勢尚未見底,而他們也沒有想過當最低層的被篩掉之後,家住太古城的自己也將同樣會淪為半山居民的眼中釘。他們目前的心理,僅是以自救自保為目的。
沉默者不爆發,不抗爭,最後就只能死於沉默。撇走貧窮原罪,靠的絕不可能是既得利益者,而只會是受罪的人會看不過眼別人受罪的人。政府的無能,社會的不公,由新一代人埋單計數,是不平等也不可接受的結果。新一代人只會越來越多,而安於現狀的人只會越來越少。當窮人察覺社會制度對自己階層的不利而又建立起抗爭求進的心態,破除明明是奴隸還為主子設想的孽障,不再說「畀時間CY做實事」的廢話,莫說直資,更多的向富人傾斜的政策連同傀儡政府也會一同被推翻。一輩人死亡,一輩人覺醒,一切都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