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ona and Fionnabe

在後千禧年的香港,薛凱琪是少數把形象經營得相當成功的一位歌手。

甫出道,她就以純情少女混合有矜持與愛幻想的姿態闖出名堂。藉一曲唱得街知巷聞的《奇洛李維斯回信》,她點出了稜角已被磨蝕的成年人「怕難怕倦怕撲空」的現實悲觀,將少女從一而終和堅定不移地傾慕偶像的獨特情懷——「全球得我未死心/沒有放鬆」演繹得淋漓盡致。當大家以為這樣一款少女就是盲目追星之際,她果敢地站出來表現自己是個有想法的感性烈女的一面。追夢,又怕真的把夢追到手上,有好奇心,卻不想太快被捲進城市的殘酷,因為她心知「拆穿魔術大概就再不驚歎」。進退躊躇,沒有過分成熟的狠勁和決斷,曾經跌過痛過,但仍舊樂觀敢愛,心存「早已知道能與你挽手都會分手」的覺悟,不失「旅途愉快過就夠」的豁達。唱盡青春少艾經歷的《XBF》、《南瓜車》跟《尋找獨角獸》,還有癡戀同性戀男生的《男孩像你》,都是最濃縮而漂亮的粉紅色寫照。

道理跟少女漫畫人物總要精緻可愛一樣,要成為聽眾可寄託自己情感與感受的對象,少不得的,是她甜蜜的聲線和開朗的個性。她的甜蜜,介乎大小姐脾氣與嬌嗔柔弱之間,她的開朗,立體鮮明,是牛角尖鑽過了再撐起來的有血有肉。 會放肆放縱得隨處烙下唇印卻懂得自愛,心知在除下吊帶前要三思。貪靚愛美,但不追求最華貴的Tiffany。這個罕見的定型是本地樂壇的奇葩,污泥中的清蓮,十多年來也無人能出其右。外貌也許未必討得全部人的歡喜,但份屬耐看童顏則無人會有異議。不得不提的是英文流利中文差的「竹昇妹」與中產家庭獨生女這兩個特徵,普遍香港女生更是嚮往至極。

因此,她的八、九十後女性支持者中,為數不少,都是「fionnabe」。當fiona是少女時,她們想成為那樣得意的少女,當fiona也變了中女時,她們更想成為那樣有魅力、有品味的中女,把她的所有優點也拼湊到自己的梳妝台和衣櫃裡。當煩惱隨年月漸長而日增,她們則以薛凱琪為標桿,要向「一個更好的自己」進發,縱使這其中佔大量都是獻醜效顰的東施。跟所有從少男少女過渡到中年的樂壇單位比較,薛凱琪的歌和人,無疑是蛻變得最優雅也最出眾的例子。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