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日一早起來,李光耀終於與世長辭的消息流傳Facebook。我跟朋友狪君不無誠懇的說,我是真心敬重這位政治家的,她竟告訴我,我在中學的時候就「迷」過了李光耀。如今回想,我不單不是自由主義者,還實在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華人,一直都信奉所謂華人是要管的真理。
然而,擁有華人的思維又有甚麼問題呢,反正比硬膠,仰慕中華文化那個小中華圈,輸人也不輸陣。只要受中華文化影響思維的人,能夠察覺中華文化之不可恃而奮發圖強,取其長捨其短,另覓出路,中華文化並不是一種局限。日本與近在西邊的中華帝國有一水之隔,參考不忘創新,蛻變有時間,有空間。韓國保存中華特色最多,同樣有自己的一段「自古以來」,終亦毋須背負中國人的惡名。香港,也是可以有這麼一日的。世有先生者,有後生者,有不生者。只要及時醒覺,見過知改,華人不華人,完全沒有大礙。李光耀奉行東亞價值,完全有他的理由。
事關華人對明君聖主的渴求,古已有之,而懶得自理,依賴他人的習性亦然。這麼一種賢人政治觀,配合得了一位以仁德治國的君主時,是有它的優勢的,只是回歸現實,由於天下繫於一身,當權之徒往往無有節制而已。
李光耀之所以在新加坡推行家長式管治,連人民食香口膠的權利亦加以褫奪,不過是深知人民——特別是華人對民主制度無欲無求而已。當歷史證明了共產黨人的滲透可以有多恐怖之時,相比之下,那些備受詬病的政策諸如排拒華文,打壓言論,也不過是奉行實用主義,治亂世用重典的小菜一碟。
在馬來西亞聯邦踢走新加坡之後的冷戰時代,挑起大樑,力抗共產主義,確立新加坡國體,建構人民身份認同,起衰振隳,以獨裁者聞名於世的李光耀,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而在立國之後,他能使新加坡晉身「亞洲四小龍」,有力周旋於大國如中美之間,一邊滿足人民房屋教育醫療等基本福利,一邊繼續敢於專制,例如力排眾議,主建賭場紅燈區,以促進新加坡長足發展,每一步,都是充滿睿智的表現。
儒釋道混雜的醬缸文化,或是吃人的社會,在柏楊筆下,還是魯迅筆下,早已寫得清楚。長期受所謂中華文化薰陶,可以導致智商普遍低下,是人皆共知而無人願意承認的現實。新加坡跟香港一樣華人人口眾多,兩者自然無法例外。因此,越經歷得多社會運動,越不難發現的是,真心覺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的香港人,從來是極少數。爭取真普選這戲碼,對跟難民一樣的香港人來說,根本毫無叫座力。他們要的只是且搵且食,只要衣食住行大致妥當,就會將就將就,默不作聲。他們老是說想移民已經超越香港的新加坡,嘴巴跟身體都誠實不過。
然而,七百萬人是不可能大舉撤離,逃避現實的。香港人必先承認自己的虛偽,拋卻自以為高尚的公民意識,才會有機會過上新加坡式生活,甚至反超新加坡。因為目前香港面對的,不是簡單的普選制度存廢的問題,而是嚴峻的帝國壓境,生死存亡的問題。新加坡走在香港之前,不是這幾年間的事,而是早在一九六五年建國就已經埋下伏線的結果。混合實用主義跟東亞價值換取成功的大前提,是自己國家自己管的主權問題。
中國共產黨政權這帝國的核心,其本質既是反民主,自然就不會容許香港有單一經濟城市以外的走向。而香港目前的經濟困局,亦只有脫離中國的政治制肘,轉以香港人利益為本位,才會有所突破。簡而言之,如果還想繼續好好搵食,重建昔日香港,脫中自立,香港人無可避免。
香港與新加坡的命運本來相似,但在主權移交之後,漸行漸遠。究其原因,就是香港是特區,不是香港國。新加坡獨裁家長撒手而去,已成定局,後繼的李顯龍面對的考驗不少。溫室嬰兒能否安穩過渡,在李光耀打下的基礎之中繼續領先東南亞,世界都在拭目以待。但無論如何,香港人沒有資格批評李光耀獨裁。跟香港相比,曾經輸在起跑線的新加坡,要發力加速,逐步民主化,終究是容易一百倍的。
對!華人是要管的,問題是最頂層那個華人沒有人管,怎麼辦?新中國光輝的頭三十年就是這麼來的。
新加坡人幸運,李光耀不是華人,他是香蕉,外表是黃皮膚,其實內裡他是英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