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港女代言人

螢幕快照 2014-01-08 上午12.07.37

千禧年前後的香港樂壇,敗象未呈,台前幕後的觸覺和能力,仍然相當敏銳——早在「三高盛女」覓偶艱難的話題被大肆炒作之前,關心妍便已擔當了這個女性群體的代言人,以高學歷、高職位、高收入而情路坎坷的形象為人所共知。兩性各有各期望導致的婚配失衡,其實在當日已見端倪,但十年過去,男女失和之死結,竟仍然有待拆解,而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香港社會,更由始至終都無力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港男港女的悲劇,實其來有自。

觀照關心妍的背景,不難發現,其真人與被塑造出來的形象相當吻合。加拿大高中教育,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藥劑,歌喉出眾之餘,還通曉鋼琴結他色士風。在娛樂圈中,能講流利英文的人已經有限,關心妍縱然未至擅長「處理政局與時事」、讀遍「坊間一百整好書」或熟知「哪處旅遊是聖地」,也明顯具備了與別不同的涵養。站得高,才有條件嫌棄別人的條件,此之所以她比起一般女歌手,更有資格高呼自己太強而伴侶太弱。

盛女代言人的苦戀襯在哀怨的小提琴聲之中,是紆尊降貴而非苦苦癡纏,更是冷酷瀟灑多於卑恭屈膝。《我太強》這首經典之作中的一句「看似剛強實質小女子」正是言志之致。在十八世紀之前,不論中外,大部分國家社會都由男人主導,女權是從未被提及的字眼。歐美女權主義運動興起兼風行,按道理是隨著東西交流而東漸的,然而,由於男女生而不平等的社會歷史因素,與中國人社會文化尤其一拍即合,傳統性別定型在受儒家文化薰陶經年之地,比西方社會更加牢不可破。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大男人主義、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在東亞國家根深蒂固。香港雖號稱糅合中西之長的大都市,但實際上仍然未達致全盤洋化而置身事外。而要檢視香港人如何為迂腐保守所困,關心妍的歌曲可謂上佳例證。

「即管貶低我/諷刺我難成大器」這種口吻毫不陌生,好多上了年紀的「佬輩」,都不避武斷地將貶損女性的話宣之於口。在他們眼中,女性終歸是要依靠男性的,因為女性年老會色衰,老來要靠依,兼且體能不濟,智力低下,他們看扁女性就是「失掉你/我已不會做人」那麼軟弱。但事實上,現今社會對力量的要求隨日而減,而教育又趨於平等,綜合種種因素,女性的社經地位已不再受力量較弱和學識短淺限制,自給自足絕對可以。男性一直以來專享的壟斷優勢驟然消散,但他們破除不掉的舊觀卻仍然不倒,結果,本來的男強女弱,就演成了男不夠強,女必然要更弱的新法則。男性意識不到,自己不可像前人一樣,期望伴侶體貼、服從、崇拜自己,而女性又不肯放棄追求比自己更高薪更博學的對象以照顧自己,兩雄相遇,自是兩敗俱傷。聰慧的盛女不信童話,卻一度誤信「假使我漂亮/性格縱使不吃香/如明星賣相」就可以留住男人心,繼而披上嫁衣,步入教堂。最終,跑了半馬的距離,「將青春給你透支」,才發覺自己還是無法遷就甚至忍受伴侶的一事無成,自然就不得不習慣孤苦,轉而參透「明白放過你是放過自己這個道理」。

不論男女,人其實跟為情而生的林黛玉並無二致,差別只在重情深淺。視尋找終生幸福為人生目標,是天經地義的,但女硬男也硬硬碰硬,雙方把火力推到最大使談情「如像缺氧」,就必然教所有人都「負擔不起」。愛情之道,貴乎彈性,一方硬了,另一方就得軟下去,此中不須有男女之分,外內由誰主導,都應該是兩個人之間的協調結果。十年前的關心妍,作繭自縛,眼界不夠,受害於一池死水般的社會風氣,落得了「慘得過我從來/想試試為愛落淚而不可」的淒涼下場。這個年頭的女性欲免重蹈覆轍,要找合心意的另一半,不妨從教育男人和調整自身做起,假以時日,自能撥開伶仃的陰霾。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