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丸前

今日香港的消費文化是這樣的:沒幾間商店不放陳列品,大部分售貨員都相當殷勤,樂於盡量滿足顧客,而顧客對待服務自己的員工也是禮尚往來的客氣。這一種使香港聞名亞洲的服務態度,在六十年代前的社會,其實是不存在的。它是經過了幾十年的染習,才最終成了一種香港人眼中待客應有之標準,成了香港人自命高尚的其中一個憑據。香港人至今可以藉消費方式和態度來分辨來者何人,高談文化差異,歸根究底,也是拜日本所賜。

Twins的<下一站天后>裡頭有句「站在大丸前/細心看看我的路」,但這首歌推出之時,後生之輩早已不知大丸為何物,因為大丸百貨已經撤出了香港多年,如今只成為了某紅色小巴車頭顯示的目的地,借代了百德新街地段。回顧舊事,六十年代日資大丸百貨進駐銅鑼灣,是件轟動本地各界的大事。銅鑼灣以香港的「小銀座」、「小日本」著稱,也可算是始於大丸,終於大丸。

Daimaru1990Calendar_Front_600dpi

大丸百貨年曆

大丸充當日資百貨先驅,引入了令本地顧客前所未見的經營模式,是港日文化撞擊史的重要一章。日方當時一心將日本百貨經營方式直搬過來香港,將貨品陳列在市民可以觸摸的地方,也任得市民摸個夠試個夠,中方老闆則根據自己的觀察和香港國貨公司的消費文化而認為市民一定會偷光貨品,雙方稍有爭持。到了試業當日,日方堅持一試的結果不出中方老闆所料,大丸開業不足兩小時,貨品就被一掃而空,而且好多人都因為覺得大丸如此打開門做生意有小便宜可貪,不試白不試,買一件衫,都將一件款式試上十幾廿次。這種香港消費者掠過之地幾乎寸草不生的荒涼景象,在日本人眼中,兩地之間,確實存在著差距相當大的文化差異——大丸被搶成了一座空城,貨架混亂不堪,櫃台彷如受災。

那時候的香港人多從中國南來,教育程度不高,也沒甚麼高尚品格,對日本人何以「放咁大隻蛤乸隨街跳」的營商手法嗤之以鼻,鑽盡所有空子。然而,過了一段時間,日本百貨銷售方式,最終卻以其顧客至上的服務態度,教育甚至徹底改變了香港人的消費文化,提拔了香港人的民族性格。

本地顧客以往光顧國貨公司,售貨品的面口都是黑過墨斗的,想要試用、試穿甚至試食,簡直是天方夜譚。於是他們開始發現日本百貨公司的好,更明白了要維持這種近乎帝皇享受的消費模式,自己也必須自律,收歛自己的醜態。自此,售貨員照舊捧出一盤盤剛煎香的餃子給顧客免費試食,顧客也不再發了瘋了似的一人幾件狼吞虎嚥,而是試了一、兩件後,覺得好食就放一包進自己的購物籃,覺得不好食就往另一處逛去,一切安安靜靜。而他們看中了衣服,也不再起碼試上幾小時才肯罷就,而是體諒職員的難處,只試自己真的需要的數量,也學會騰出試身室給其他也在排隊等待的人使用。香港人與中國人在消費文化之差異,於六、七十年代又劃下了一個分水嶺。

二千年代,日資百貨大丸、松阪屋、三越等因為難敵天價租金而相繼撤出(今日租金自然又已經比當時高出不知幾多倍),到了自由行世代,藥房金舖等等則有如雨後春筍一般冒起。銅鑼灣作為香港消費文化的指標,生態隨著自由行的旅遊和生活需求而大變,香港人的際遇也可從銅鑼灣的興替一窺端倪。香港人從日本人處學習過來的待客之道,在這批予取予攜的自由行面前,演成了奴才服侍恩主的戲碼,而不是你有禮時我有禮的公平對等。香港人起初對他們相當尊重,但他們卻是呼呼喝喝,頤指氣使,視售貨員為跪著賺他們錢的狗隻,完全忽略別人的感受。簡而言之,自由行在香港和世界各地之失態,比香港人在六十年代初見日資百貨公司之時有過之而無不及。

好些文化人讀到香港歷史的這些片段,想必會面不紅氣不喘的說,香港人當時不過也是臭蟲。他們認為,香港人過了幾十年好日子才算是文明了些少,實在應該肩負起感化同胞的責任,使中國人也可以像香港人一樣優質,向國際看齊。然而,根據旅遊事務署早前公佈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香港在中國的「關照」下,只賺到了佔全年GDP僅1.3%的收入,而自由行旅客為香港人的原有生活環境帶來的破壞,已經嚴重到了非幾千萬港幣可以彌補的地步,如今站在大丸前,能夠接著唱的一句,只會是「見到旅客冇風度」,東瀛色彩已經不復見。當日日本人為了賺錢而順道帶挈了香港人,今日香港人賺那少許錢,虧上無法量化的社會成本,還有順道帶挈中國人的必要嗎。

2 Comments

  1. 引用通告: 站在大丸前 - dropBlog
  2. 引用通告: 站在大丸前 | PHP News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