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ius》

愛因斯坦名揚天下,後人為天才故事錦上添花從來容易,但要細緻刻劃天才嘅心路歷程,展現出堪稱全世界最聰明嘅人嘅平凡之處而又仍然可以保留佢嘅偉大,係極高難度嘅任務。多得國家地理頻道野心勃勃,重金製作,《Genius(世紀天才)》系列首季可以話係精彩得超乎預期——全劇演員演出恰如其分不在話下,三大主角嘅表現拿捏準繩,入木三分,難得嘅係繁瑣學術細節點到即止,兼用生活化比喻加強觀眾理解,門外漢去睇亦不減樂趣。更難能可貴嘅係,人物一生橫跨接近八十年,但每個階段每個角色都安排得有心思有用意,加上要傳遞畀觀眾嘅訊息應有盡有,清晰明確,一氣呵成睇到季尾,所受觸動之深,實在久久難以平伏。

一般人留意或研究愛因斯坦,必然係慕名而至,或者自己本身業有專攻。身為俗世凡人,對數理一竅不通,連E=mc^2都唔曉,實在好難從佢身上取得任何啟示。然而,《Genius》呢齣劇,令人驚喜之處,正正在於佢挖掘出連聰明如愛因斯坦都係至死方悟嘅真理,而且係引導觀眾借助天才嘅極端經歷去體驗同反思,猶如思想實驗。天才都會受制於天時地利,天才並非生而為之,天才亦有佢極之不堪嘅一面,天才亦唔可能獨居孤島等等,都係導演編劇一早確立嘅題材,而呢堆拷問所圍繞嘅命題,一言以蔽之,就係,天才到底係不世出嘅天賦異稟,定係人人皆可成聖,貴賤無分。

愛因斯坦求學時期嘅好奇上進,一直以黎都係稍有學識嘅家長信手拈來嘅教仔例子,be like Einstein,彷彿就係成才必由之路,但所謂歷史真象,往往都係斷章取義,甚至自由組合,唯心論證,視乎敘史者想點剪接居多。要貼近事實去形容愛因斯坦,唔可以唔用離經叛道四字,事關佢一向唔係認真聽書嘅優秀學生,而係隨性而為,執著好奇,異常反常。當人思疑社會以至世界嘅定律有幾可靠,問題就會接踵而生,而問題接問題嘅結果,亦必然係惹人嫌棄,因此be like Einstein,喺任何世紀嘅現實世界都根本難於登天,unless you’re Einstein。劇集之中,如實著墨於佢嘅聰慧篇幅極多,但同樣如實突出佢不停同人起衝突,以至樹敵太多嘅篇幅亦不相上下。佢睿智而目中無人,高傲而無心聆聽,得罪屋企人,得罪對佢抱有期望嘅大學教授,得罪稅局上司,去到老年知交零落,妻離子散,近乎自絕於世,種種結果皆係有所執著嘅代價。雖則愛因斯坦人生嘅悲哀,並非只得執著真理一個源頭,但幼年培養嘅離群自負,敢為人所不為,對佢日後係有關鍵影響。選擇平淡從俗而簡單過世,定係異乎常人而自食其果,係由一開始就已經出現嘅思考練習。

第一集過後,愛因斯坦順風順水,愛情線亦終於同生命線交纏。劇中愛因斯坦有好多女人喺佢身邊出現,而呢堆女人既會喺佢生命之中刮劃花痕,亦有反映佢心境同狀態不停轉變嘅功用。第一個女伴外貌出眾,談吐得體,對平凡人而言已經係可遇不可求嘅罕見對象,但因為融入唔到愛因斯坦嘅世界,唔太樂意聽佢講佢最感興趣嘅物理,最終都係合乎預期咁無疾而終。而初戀之所以無疾而終,則係因為喺大學入面,愛因斯坦遇見佢將來嘅首任妻子Mileva,情難自控,瞬間就遺忘咗對佢體貼入微嘅舊愛,可見青年愛因斯坦係相當優柔寡斷。而Mileva之所以令佢著迷,就係因為佢係唯一一個能夠以超過愛因斯坦嘅成績入學嘅同學。喺女性極難受到高等教育嘅世代,佢嘅才智之高,付出之多,不言而喻,以天才論之,應該都不為過。

然而,當天才遇上天才,惺惺相惜,正正得負,不可抗嘅悲劇亦隨即揭幕。劇集中段,我一度誤以為劇集應當集中敘述愛因斯坦,認為Mileva戲分太多,份屬旁支,但到頭來至同垂垂老矣嘅愛因斯坦一樣後知後覺,發現Mileva嘅位置擺得幾重都唔會過量。Mileva對抗父權體制,逆流而上,本來亦有光明前途,即使未必成為舉足輕重嘅科學家,亦至少有力留名青史,但因為同愛因斯坦相愛,佢辜負自己父親嘅期許,亦通過唔到大學考試(有說為教授歧視,四位男性學生都接近滿分唯獨佢唔合格),文憑無望。其後,愛因斯坦呈一時之快(有說為Mileva催婚),向Mileva求婚,二人窮困潦倒,偏偏隨後又再懷胎(呢段同史實亦有出入),陷入屋漏偏逢連夜雨嘅困境。Mileva迫於無奈,要承受身為女性嘅代價,距離迎頭趕上嘅機會更遠,而愛因斯坦同佢嘅激情亦因為生計艱難而逐少磨蝕,二人嫌隙日深。愛情麵包二擇其一,兩難困局,就連天才都無法倖免,係第二個值得思考嘅永恆難題。

睇到呢部分,唔難發現導演編劇對愛因斯坦漸漸有暗示式點評,就係佢嘅生計艱難,完全係自己一手造成,Mileva則係慘受牽連,誤上賊船。根據記載,佢地係婚後至有第一胎而且隨後夭折,但劇集則稍作改動,未有點出Mileva唔合格嘅原因,只安排大學教授不滿Mileva,Mileva耽於熱戀而失去自律,然後因為珠胎暗結而無法繼續學業。而愛因斯坦搵唔到工,則係因為學院教授曾經勸阻佢矩行距步,想佢發熱發亮,但佢毫不領情,我行我素,最後反目成仇,唔願意助佢一臂之力舉薦佢高升。而最終佢要背負養家重擔,暫居文員,亦係肇因於佢對一早拒情愛於千里嘅Mileva窮追猛打,事關第二集嘅劇情不斷回顧Mileva自細到大嘅懷才不遇,就係要帶出Meliva嘅優秀,同埋佢點樣千辛萬苦考入清一色男性就讀嘅大學。愛因斯坦嘅自我,去到婚後可算係表露無遺,如果觀眾上接佢父親期望佢有穩定職業,要佢腳踏實地,但佢醉心物理,質疑庸俗,鄙視功利,於是自把自為投考蘇黎世理工學院,下啟往後Mileva犧牲自我,成全家庭,但佢不屑一顧,甚至認為妻子係自甘墮落,對探索宇宙缺乏堅持而淪為家庭主婦,就會感覺到導演處處挑戰天才嘅光環,就算愛因斯坦已經陷入人生低潮,亦完全未有手下留情。

人生低潮雖則未退,愛因斯坦嘅思想實驗未有就此停止,善用有限嘅公餘時間,佢步入咗佢人生最重要嘅奇蹟年,一年之內投稿四份技驚四座嘅論文。佢從中所獲得嘅成就如今可以話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普遍人都視之為個人成就,部分學者更堅稱Mileva只係一塊sounding board,負責聆聽,實質貢獻係零。然而,劇集所採納嘅同情角度同普遍結論截然不同,更直頭有為Mileva平反嘅意味——剪接上,愛因斯坦在外鬱鬱不得志,一返到屋企就有妻子同佢談論物理,情節上,愛因斯坦忙於想像而無暇論證,本來已經忙於家事嘅妻子一人分飾兩角,每日奔走於圖書館,幫佢整理論文內容,一幕圖書館滲漏人奶更顯見佢嘅專注忘形。愛因斯坦一向以過人嘅想像力聞名,但觀察劇集嘅佈置,任何人都唔可能否定同樣熱愛科學嘅Mileva所投入嘅精力。呢段劇情令人難忘之處,在於表現出天才喺日常生活上嘅雜亂無序,未必得到身邊人體諒包容,而人生低潮需要人扶助同行,亦係天才都唔可能例外。

然後,論文面世不出半年,愛因斯坦名聲大噪,天分終於贏得應有嘅認可。正值壯年,事業如日中天,天才開始流連人世,四出交際,廣交朋友。當無數人蜂擁而至,為佢喝采鼓掌,佢因自信而生嘅風流再次蠢蠢欲動。佢一直認為自己係唯一一個成就自己嘅人,冇留意過身邊人早已為自己捱到心力交瘁,故此昔日才女喺佢眼中早已形容污穢。喺致力證明自己學說嘅同時,佢對人埋怨Mileva嘅枯燥乏味,為失去愛情嘅感覺而自憐自傷,更話自己比較需要持家有道嘅伴侶。亦即係話,喺人生名成利就嘅階段,愛因斯坦轉而追求對自己死心塌地嘅伴侶,類似當初入得廚房,出得廳堂嘅淑女。但回望當初窈窕淑女,明明已經好到凡人難出其右,又好似只係為刺激佢對於靈慾合一嘅追求而閃現嘅過客,唔值得同天才共諧連理。再回望連理枝頭,頭低得唔可以再低嘅妻子,明明就係立誓不婚嘅時代女性,智商超越同儕嘅天才伴侶,但佢又諸多不滿,相看難看然後生厭。一夫一妻確實係宗教嘅束縛,婚姻亦並非保證幸福,但未有努力而自知未有嘅人,實在未有資格幽默,嘲笑婚姻係嘗試從偶然事件中尋找永恆。愛因斯坦反覆無常,風流成性,以無視世俗道德約束為擋箭牌,牌面之下,其實只有自我中心。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嘅俗諺,放諸四海皆準,大概世紀天才亦難免俗。

而之所以話愛因斯坦反覆無常,係因為佢喺科學之外嘅每個範圍,都顯得幼稚而粗魯,所謂嘅唔理世人目光,亦只係強詞奪理時嘅吹噓。情愛之事,往往係瞞無可瞞,拖無可拖,至會表明立場,而表明立場,又表明得極之唔顧及對方感受,愛因斯坦嘅賤,賤得始終如一。劇中安排Mileva將愛因斯坦受新歡所催促而迫令自己盡早接受離婚嘅協議事項一字不易讀出,就係例子。政治上嘅左搖右擺,一戰時期推崇人道主義,反對好友研製生化武器殺害無辜,二戰時期隨風擺柳,去信提示美國總統及早研製原子炸彈,再加上由無政府主義跳到猶太復國主義,全部都顯示出科學家一涉獵非科學領域就變低能嘅現象,亦係佢為人詬病嘅地方。但無論如何,佢嘅反覆無常,忽然難以自拔咁全神投入,忽然又無法理解咁全身而退,正如佢嘅初戀所無法否認,正正係佢可愛吸引嘅原因。

劇集中後段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嘅故事比較廣為人知,在此不贅。愛因斯坦生逢風雲際會,於納粹德國因猶太人身分遭受迫害,避走美國又因政治立場遭受監聽以至攻擊,話係波瀾壯闊,亦無誇張。後期蘇聯女間諜埋身,死後大腦供學術研究,只不過為天才傳奇更添奇幻,多講少講已經無拘。比較值得一提嘅係結尾,劇集或者電影有咁完整而又咁令人佩服嘅收結,並唔常見。呢道所講嘅完整,在於佢有首尾相應,亦都深化得到劇集想要達到嘅效果,令觀眾跟隨配角再次細閱同細審愛因斯坦。

最後一集,愛因斯坦老態龍鍾,形單影隻,仍然不懈插手政治,習慣受到人注視嘅個性,比佢對科學嘅熱情更至死不渝。由於劇集將角色性格處理得非常立體,又早有巧置各類配角互相輔助(例如以居里夫人嘅風光反襯Mileva嘅落泊,悲涼至極),每個人好自然咁同愛因斯坦講出真心說話,情感處理得細膩過同類型影視作品。佢大學嘅同事,作為所有同佢共事過嘅人嘅代表,點出佢一夜成名以黎嘅自以為是;喺佢次任妻子死後繼續照顧佢起居嘅家傭,總結佢所有伴侶嘅所思所想,責難佢與人為善但忽略家庭嘅偽善,老而不死指點江山嘅失格;而同佢關係極為疏離而又渴求父愛嘅大仔,挺身質問佢嘅寡情薄倖,終於迫出佢對死去妻子嘅尊重,遲到勝過唔到嘅愧疚。若非人之將死,相信愛因斯坦必然唔會坦白承認佢所作嘅罪孽,因為佢從來都以天才自居,視他人嘅援手如無物,當他人嘅心血為垃圾,犯有天才最大嘅毛病,不可一世。

而最重要嘅大徹大悟大道理大揭示,莫過於愛因斯坦喺最後一集,向小朋友講出自己有所成就嘅原因。呢段雖然似係杜撰,愛因斯坦未必有類似想法,但如果佢喺死前確實有自我檢討,相信劇中佢對自己嘅認知,雖不中亦不遠矣。小朋友充滿童真,問佢點解咁聰明,愛因斯坦若無其事,話自己純粹好奇,而且保持好奇。正值其時,畫面出現真實史事,愛因斯坦嘅父親,送咗個指南針畀愛因斯坦,而且亦樂於解答好奇寶寶嘅疑惑,並唔係第一集入面同後生仔誓不兩立為鬧而鬧嘅家長。串連返佢父親喺劇集入面所有戲分,包括佢父親私自去信請求大學教授為愛因斯坦美言幾句,同埋死前嘅心跡表白,觀眾好自然就可以得知,領悟到光電宇宙空間時間嘅愛因斯坦所未能領悟嘅道理,原來有幾淺白,有幾簡單。撇除成就,愛因斯坦係一個充滿缺陷嘅悲劇人物。撇除智商,我亦同愛因斯坦相去不遠,同樣知錯不改,同樣恨錯難返而又一意孤行。人之所以感觸良多,總有原因。

喺《Genius》嘅對白入面,愛因斯坦講過無數次愛。初戀時有,追Mileva時有,對自己兩個仔有,甚至對蘇聯特務都有,但每一句都係既真誠而又失實,令真正需要佢嘅愛嘅人,彷彿置身太空失重,缺乏安全感,而佢自己亦都唔識得付出,唔識得感激,唔識得愛。劇中同現實,納粹科學家Philipp Lenard都視愛因斯坦為眼中釘,一直希望除之而後快,原因係佢鄙視猶太人,更鄙視佢認為係經唔起實證考驗嘅理論物理學家。毋庸置疑,佢對愛因斯坦嘅評論係充滿偏見,但撕走愛因斯坦嘅天才科學家招紙,只知空談,弱於實踐,或者真係一句無可辯駁嘅蓋棺論詞。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