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呢」三個字,像極那些甚麼事情也不屑不滿的港女口氣,使人一聽就煩,一聽就躁。港大學生會發動退聯公投,一戰功成,證明大學生能從雨傘革命吸取教訓,是好事,而還在聯內的和已經退聯的可以各自表述,不必再在共識制下成為一大捆濕轆轆燒不起的廢柴,亦是好事。退出學聯,這就是然後,這就是結果。泛民諸位轎伕,Please stop asking stupid questions,認清現實。
學生運動的力量,極權必然是怕的。然而,學聯並不是那股使中共震懾的力量,它只是以建設民主中國為願景的學生組織,毫無威脅。學聯旅遊,就正是為了使香港青年認識中國而出現。而學聯在雨傘革命期間也不忘支援新移民的行為,亦清清楚楚反映了它那「中國有民主,香港方能有民主」的思路。既然學聯尊重中國,不以香港為先,而中共又等於中國,學聯的瓦解,又怎會使中共高興? 留在學聯,坐以待斃,然後呢,然後又能怎樣?是等待下次再續hehe前緣,抑或是吹捧多幾件娘娘?
有人說,退聯倡議者應該走入建制,改變建制,而非一心一意「拆散學聯」,因為「贏得學生會選舉進入學聯奪權,退出學聯後更沒計劃成立新的學生組織,取學聯而代之」才是聰明的方法,否則只是攪攪震冇幫襯。然而現實是,建制本身就是難以改變的巨物,有如古老石山。譬如學聯,它並不只是一個自存的名銜,而是拖拉着很多友好泛民團體的派餅樞紐。撼動學聯,影響的不只是學聯,而是整條生產線。就算僥倖地,真有人奪了學聯的權,然後呢?然後又能怎樣?學聯背後有老鬼,老鬼身邊有泛民,想要奪回統領八大的權力,難過真普選。若然問題無一不可以在建制裡解決,建制亦是開明開通的,在建制外發生的街頭運動也就不會出現。
因此,凡有人脫離建制自立,或在建制外謀事,其實就是危險將至的訊號。建制中人洞悉時勢,理應是立刻反省己過,改過自新的。可是,學聯身為建制,卻先是拖累雨傘革命,事後遇到挑戰又只知抹黑挑戰一方,老鬼如陳倩瑩更以「垃撚圾」去攻擊挑戰者,盡情地暴露自己毫無自知之明的小家子氣。學聯這個建制如此無恥,學生又行有餘力,在聯合各院校同路人合力取學聯而代之這途徑另闢蹊徑,有何不可? 阿崩叫狗,越叫越走。學聯是有誠意的,理應修改會章,奮發圖強,以吸引已經離去的港大學生會重投學聯,而不是瘋狂地責難對方的辭別,或是自怨自艾。
舊式社運套路無效,是導致大家思考退聯,以及在佔領期間到處張貼「提防左膠」和「沒有大會,只有群眾」的原因。泛民之流將雨傘革命失敗的理由,歸咎於有人反對大會存在,導致運動缺乏方向,卻忘卻了以大會馬首是瞻,交托權力予糾察的所謂社會運動,過往早有出現。大台糾察唱K,一應俱全,那當時的高鐵工程是不是喊停了?洗腦國民教育是不是也撤回了?答案大家心知肚明,講多無謂。那些人抽離因果,指責敗象紛呈的罪魁禍首是自發自救的市民,套用兩句舊社運模式死忠的套語——分裂同路人,誰人最高興?共產黨就最高興。
況且,心水清的網民,早已經將「誰會最高興」這種陳腔濫調瘋狂嘲笑了千百次,死攬泛民的人,到底要到甚麼時候才意識得到這些套語已經過時,已經不應再寫在自己的文章裡頭呢?「搞散學聯,誰會笑到最後?」早就不是一個有力的反問,只是一個拾人牙慧的疑問。而且,他們口中那些鍵盤戰士的戰力,早就超越了他們本身。所以我實在替他們的潮流觸覺擔心。
我食了飯了。哦,然後呢?我要回家了。哦,然後呢?明天再見面吧。哦,然後呢?不停拋出疑問而自己甚麼主見都拿不出來的人,只知道質問對方下一步如何,是無法溝通的。談戀愛,尚且怕遇到這種故作矜持的麻煩對象,參與政治,又怎可能視這種模棱兩可而毫無自覺的人為同路人,分工合作?道不同不相為謀,你不是我,我不是你,請不要繼續問我然後,p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