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睇返一直都想睇但拖到金像獎都完埋至睇嘅港產片,觀後感非常大路,就係只有欷歔。呢種欷歔唔係觀眾嘅庸人自擾,而係導演編劇刻意安排嘅結果,政治隱喻,嚴謹而著跡,難怪拍之前要籌備差唔多五年。
戲入面三大賊,明顯係代表緊三種香港人,而時間設定為九七主權移交前夕,亦都分明係要以小見大,去突出呢三種人應對大限嘅態度。網上面唔少影評都有提及電影英文名《Trivisa》喺梵文嘅意義係三重煉獄,即係佛經之中嘅煩惱之源貪嗔癡,雖然後知後覺,但稍加對照,就會知道三大賊分別代表邊種妄念,而呢啲妄念又點樣令佢地走向新時代早已為佢地編好嘅慘澹收場。
做賊係一個職業,除咗一樣米可以養百樣人,一個行業入面都可以養到唔同性格嘅同業。三人身為梟雄,風光之時,無一不能將固有制度之下嘅皇家香港警察玩弄於股掌之中,但當時移世易,搵食漸見艱難,共產黨打到黎,始終都係逃唔出龍游淺水遭蝦欺嘅困局。不論係因為要贏人先要贏自己而不停挑戰更多高山,做賊都要比一般賊有夢想有志氣嘅賊,定係摸著石頭北上走私電器,做賊做到轉營從商結果受盡閒氣甚至貨銀兩失嘅賊,抑或係一度離開但又回頭,細心做足萬全準備偏發現打劫金舖早已過時嘅賊,始終都係不敵新人事新作風,狼狽而終。一道赤洪掠過,所有人無一倖免,霎時之間手足無措,絕境之中只能棄械投降,勇猛如葉國歡亦只不過可以喺死前隊冧兩件散仔一洩心頭之恨,最後都係要死——或者一切都係整定。
抱持相同心態嘅香港人,到今時今日都已經同樣按照劇本倒於血泊之中,奄奄一息。大賊風光嘅故事嘅開始可能係好耐以前,但電影故事嘅開始設定咗喺八二年前,大變就係始於呢一點火車切軌嘅交點。有啲嘢或者唔係整定,而係遠因近因巧合無常湊合而成,但知道咗佢唔係整定,殘存嘅遺憾或者只會令人更加痛苦。當日唔好咁心雄,聽吓人地意見,當日堅守陣地,埋頭做自己擅長嘅事,當日金盆洗手,忘記背後,努力面前,係咪就會happily ever after,定還是,三個選擇揭盅都係此路不通呢——每一個人每一個城市每一座風滿樓,都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後身,唔行過去,唔行到去,唔行返去,答案冇人知道。
賊王之於賊群,其實係賊中精英,精英,往往係支撐一個群體嘅核心。只要瓦解精英力量,就會令群體失去向心,心知自己不如精英嘅二打六,就會心灰意冷,變為順民。所以,要消滅罪案,警察每一次嘅小追小捕其實都唔係最關鍵,真正要撲滅罪行,打消賊群作案念頭,靠嘅係殺一儆百,擒賊先擒賊王。當警嘅目的係控制一切,而賊就係追求生存嘅空間,兩者關係,就只可能係一場零和遊戲。警察放鬆唔捉,只係因為未集中火力,一準備充足,賊從來都無路可逃,因此密室嘅談判,人大嘅框架,其實都只係垂死掙扎同埋當權者嘅掩眼法,時機一到,賊群武功再高都只能束手就擒,而賊王嘅落網正正就係賊群一網成擒之日。
要一網打盡,喺過渡嘅時期,警察係唔會急於勒緊社會秩序,畀大家知道賊王仍然可以指望,警察治下仍然有賊王,反而係可以借假希望去穩定畏懼失序嘅人心。另一方面,佢地無間滲透,其後黑白兩道就會混為一體,有賊亦有針,去到雷洛時代咁,有罪案就搵人交人,有需要就搵人犯事製造恐慌。當秩序已經大定,現實中冇曬反抗力量,社會就會正式走向一九八四嘅烏托邦,主權正式徹底移交,而樹大嘅一方,就會向不堪一擊嘅另一方招降。到其時,賊可以自由行劫,擁有條文所保障嘅百分之百行劫權,中意幾時食大茶飯就幾時食,但實情是王是寇亦已經無關痛癢,因為大家都已經淪落籠中金絲雀。
以上情況,其實比派個梁振英升級版直接鎮壓更加危險,因為佢令到已有而且活躍嘅作案高手嚴重分化同猜忌,唔賣槍畀大家,甚至會互篤背脊出賣自己人。一般人成日誤以為制度好重要,爭取到制度保障就真係人人有賊做,但事實係九七之後,可以興風作浪嘅賊王已經雙臂盡斷,再無還擊之力。養出一班有經驗有威望令人聞風喪膽嘅賊中豪傑,需要時間,溫溫吞吞消耗時間去討論形式上嘅分贓,而唔去重整旗鼓,重振聲威,其實都係緣木求魚。
九七之後要繼續做賊,首要就係要劃清界線,等決心不足隨時累隊嘅蝦兵蟹將打回原形。有資格食大茶飯嘅手足,要忠心,要旗幟鮮明,非友即敵,黑白分清。以文化去形塑嘅共同體可能比較海市蜃樓,但現實中嘅共同體係維繫同鞏固向心嘅必要之物,亂咁結黨,隨時就會養狼狗咬心口。一日為賊,終身為賊,絕對唔會向警察投誠,呢啲都係賊群應有嘅信條,只有祭出呢啲信條,先至可以將態度曖昧,做嘢唔專心又一直望住你嘅卧底排走,去蕪存菁。要招風,必先樹大,要站得住腳同警察鬥落去,首要就係保住仍然有心做落去嘅做賊共同體,紮實根基。路到盡頭,好似戲內三大賊王聯手立威咁盡地一煲其實係必須,唔咁做,最後所有付出都只會係白費——即使食大茶飯嘅志氣之士本已賣少見少。
戲嘅結局,三賊全軍盡墨,彭定康登船而去,片尾播放「過去的心/火般炙熱/今天已變了冰凍」,似乎係以明示嘅方式去暗示緊現實嘅無奈,整體帶來嘅啟示同反思其實比舊年嘅《十年》更直白同深刻。《十年》心有餘而力極之不足,終究係虛火,要為香港社會留燈影,《樹大招風》確實係贏九條街。
最後,睇緊嘅時候,我其實冇記起電影係三人執導,一直以為係一個導演運用常見嘅多線平行發展拍攝技巧去分述三大賊嘅得意失意,冇乜特別,直到尾聲出roller至醒起,原來成齣戲係由三個導演分別處理三條線,各有各拍。明乎此,就發現導演以外,監製同剪接嘅貢獻更大,因為要將風格唔同嘅三份半成品統攝為一並唔容易。如果場景同道具可以更貼緊八九十年代,陳小春可以換另一個冇咁礙眼嘅人演,成套戲應該值得更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