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悍19

juno

〈勇悍17〉推出已經幾個月,但我尋晚打緊八圈嗰陣Spotify隨機播到,至第一次認真去聽。而碰撞聲中殘留嘅聽後感,主要係佳句連珠炮發,多到我聽唔切,其中以核洩廢墟為本嘅愛情故事則未有細味。靜心一聽,至發現呢首相信係承接緊〈任我行〉去探討自由同世故嘅歌。

林夕對於絕對自由嘅思考,從未間斷,亦寫得如魚得水,只差在有冇歌手同作品,肯放手畀佢全權處理。澤日生加麥浚龍,有方向而無路線,自然一遇風雲便化龍。林夕生於一九六一,今年五十有七,心態又因早慧而份外出世,廣為人知。偏偏,由香港老人下筆去寫生長於烏克蘭嘅少年,效果竟然耳順而知意,可以話係技驚四座。此中可見,佢不但從未收山,而且寶刀未老,切換角色代入他人於佢而言,依舊毫無難度。

歌詞以鮮明畫面啟首,一貫林夕風格,文藝而瀟灑。「從轉身那刻/偶遇你/竟覺得/踩過的積雪會散發電油味」只有廿二個字,寫出少年同對象純粹偶遇,但出其不意,竟然有種異樣觸電感,所謂戀愛降臨,大概就係呢回事。短短兩行,用積雪點出烏克蘭之氣候,又用電油味暗示核洩前因,明快到無法再明快。值得一提嘅係,一般人詞窮,往往濫用「的」字,但呢句入面係連個「的」字都係不可偏廢,絕非求其襯字,而係應用則用。而「從親嘴那刻/閉著眼/都記得/這舌尖充滿了泡泡浴香氣」主要寫出佢地激情升溫,所以後句已經快播去到雙雙入浴——浪漫之餘,亦點出佢地突破禁忌之快,非常十七。

「右角的燈柱折射你/面目神秘/卻不怕下個旅程同赴生與死」用一束光折射出對方背景不明,但更突顯出少年之奮不顧身,更勝哥德筆下嘅維特,事關「那整晚談話還未及兩句」,佢地根本冇深入交流過。從成人角度觀之,呢種交往應當背負一堆罪名,但少年乾柴烈火,直搗禁區,又豈係飽經風霜之人可以再戰?「跌了三根煙蒂融化了四周禁地」,當大人用緊千百枝煙去逃避煩惱,少年已經喺三枝煙嘅時間就決定毫無保留——呢種有失成熟嘅決定,或者連決定都稱唔上,但氣氛如此,世俗限制已經唔再重要,空談理性或者先係無益。而以三根煙蒂對應四周禁地,再以乾燒香煙對應冰雪融化,相當工整,相當完美主義,亦相當林夕。

「成功應趁早」令我諗起Shine嘅〈簡單而隆重〉,但後者用全首歌去帶出一點訊息,其中好多句都係多餘。「我願意/手挽手/闖進教堂哪裡要策劃場地」揭示亂世佳人立心私訂終身,自由到底,亦可以話係任性到底。「成家應趁早/你願意/別逃避/不要等苦澀吃夠了才有喜」呢句固然係寫對方懷有身孕,但以苦對喜,亦令人思及社會對於愛情所添加嘅種種現實阻撓——拍拖一個月就閃婚,必定離婚,而冇錢冇樓冇計劃就講一生一世,註定失敗,呢啲就係世人以細水長流為目標,所要面對嘅乏味。生命有限,火花短暫,趁熱情盡量揮霍,於是佢地「不必太長命也可目擊到鑽禧」,但係,「匆匆一世必須飛快轉換場地」呢種不顧一切嘅思想,如同遊牧民族習性,對要紮根要定居要留後嘅農耕者黎講,根本不切實際。的而且確,只有「仍未知/的滋味/先可對抗乏味」,但順性而為雖可預支一時歡快,時日一長,總有代價,因此一念一間應該向前或後,聽眾又喺林夕帶領之下回歸理性。

副歌部分,勸世理性全面進場,但今次係勸大家思考及時行樂同瞻前顧後之間嘅取捨。「為何才十八歲要計較八十幾歲回望/要報答世界大多數期望」順口而出,點出理性所在,而呢次嘅理性,唔係「從何時你也學會不要離群/從何時發覺沒有同伴不行」嘅理性,而係「襯托你我這極少數活得猖狂」嘅理性。愛情需要激情,需要非理性,但維繫愛情,則需要理性,避免非理性,當人對未來無望,生活將愛情以至人生都壓縮於一瞬間,猖狂自然合情合理。假設愛情之定義只有激情,呢對戀人的確勇悍有加,但當定義轉為激情加親密加承諾,亦即目前世俗認可嘅愛情之時,佢地非但無愛,更係缺乏真愛。《聖經》哥林多前書提及,「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家的惡」,試問佢地又點保證雪地一隅嘅一輪極樂抽插,可以推送佢地去到關係嘅彼岸?

我地唔係伊底帕斯,亦唔需要成為伊底帕斯。基於故事「夠浪漫才流芳」,愛情總係要夠悲壯至會永誌難忘,但凡人一生匆匆而逝,著重嘅係經營眼前,而非死後留名,為他人嘅仰慕而生活並無必要。無可否認,做到「花開不必富貴」嘅境界係最理想,但生活就係喺滿足溫飽同處理爭執之間周而復始。托爾斯泰所講嘅幸福家庭總係千篇一律,正在於幸福歸於平淡,而不幸則各有不幸,其中以勇悍之名去挑動禁果,然後發覺後來苦果無以為繼,亦正係一種不幸。魯迅曾寫一短篇,名為《幸福的家庭》,所刻劃嘅正係高談自由戀愛之後嘅相對無言,愛慾蒸發。因此,「要從庸俗下解放」誠為好事,但由唔庸俗嘅人去演繹呢一幕未婚生子,與其話係「青春故意怒放」,倒不如話係青春無處浪擲,唯有借樂極去忘形,自我麻醉。

回憶總係份外美好,全因人善於加以美化。而人之所以要美化回憶,全因唔美化,則無動力繼續向前。從「亦已知當晚那核爆/將生至死/變得這樣快這樣美這麼兒嬉」可知,呢對戀人心知大家都命不久矣,所以衝動,所以有幻想,所以可以高唱「要趁早開花然後結果是我們權利」,佢地甚至以未來八十歲嗰個自己嘅角度去設想當日呢次偶遇有幾驚天動地,但當佢地有命可活,有路可逃,而世界唔係得返佢地少數「瀕危動物嘆氣」,佢地必然會回歸物競天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最理性嘅發展,就係各有新歡引誘,然後各自拒絕承擔責任,最後陷入苦戰中拉鋸,抱憾終生。換個簡單講法,就係我只得十七歲,我未玩夠,我大把世界,你唔好阻我搵食。凡人缺乏超量輻射撩動性慾,本我自然要壓抑,自我解放,自然亦係多講無益。

林夕為生於尚算發達地區嘅聽眾擬造虛擬實景,某程度上,係一個思想實驗。不過我斗膽估算,再奴性再保守嘅人面對世界末日,都必然會忽然勇悍,忽然回復十七歲心境,而真正嘅勇悍,應當超越現實限制,敢於挑戰現況。細聽之下,呢點正正係歌詞迂迴帶出嘅關鍵訊息。真正嘅勇悍,係喺逆境之中自持,喺鎮壓之下頑張,喺黑暗之際決志,而〈勇悍十七〉中嘅少年,其實係偏向幼稚。佢身處核災現場,索性放棄生命無可厚非,但可以想知嘅係,處身於同樣環境,一樣有人堅強咁生存落去。日語中有一詞為中二病,指人自以為是,只求自我滿足,脫離現實,大概勇悍十七一詞,將可取而代之。

我絕對唔認同只可求生而不可求死嘅盲目正向思想,但對世界認知有限,少年所憑恃嘅並非膽量,而係無知。無數經典電影之中,都有我將永遠愛你呢類對白,而林夕嘅〈飛女正傳〉之中,亦有名句「世界將我包圍/誓死都一齊」,但我地身為凡人,都理解未經時間考驗嘅激情,唔可能等同愛情。相戀之時,壯語可以天花亂墜,但真金不怕洪爐火,首先係要情比金堅。除非背景係切爾諾貝爾,除非雙方家人勢成水火,除非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否則以世俗皆平庸去化解自己一時衝動鑄成大錯嘅非理性,好聽講係單純,直接講其實係自欺欺人。

據講林夕本人有言,執意比較佢同其他詞人嘅歌迷,都唔係好歌迷,但我生性愚魯,始終離唔開低層次思考。要隨便以各有千秋下結論容易,放鬆標準以鼓勵後進亦無不可,問題係班門之前有人弄斧,偶有佳作就志得意滿,態度實在令人不齒。世俗好稱「兩個偉文」,但此偉文可雅可俗,既可商業主流,又可劍走偏鋒,實非彼偉文可以媲美。若非後者擅於自我包裝行銷,風格直白而粗中有細,大概大家唔會發現佢都有若干貢獻。

友人N君曾經真誠講過,林夕值得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如果有林夕十分之一才華,願意減壽十年。我當時諗到嘅係,佢意念上題材上固然登峰造極,但原文行雲流水,高手翻譯都未必準確,好難自華語地區推出國際,令人徹底理解佢文才之高。而我自己可以畀得出嘅讚譽,就係林夕絕不輸畀千百年前嘅詩家詞人,而每次聽到佢傾注心力之作,都會令我突然覺得自己如同文盲,彷彿呢世人從未領悟寫字為何物。面對神明,人應當謙卑,但我未有信仰,只可暫託最接近神嘅凡人,俯首稱是。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